微博意見領袖,誰的領袖?

2016-08-13 17:40:03

今天在《電腦報》第1064期上看到電腦報主筆黃槍的這篇文章,有些觸動。

先說兩個段子。

有370萬粉絲的作業本,微博被新浪關閉以後,各路名人、粉絲齊聲吶喊:“本子,你快回來,沒有你我承受不來。”如你所知——最近作業本在呼聲中回歸新浪微博。至於自稱“資深好孩子、著名神經病”的作業本真面目是誰,又有什麼要緊呢。

另一個段子:有600萬粉絲的李承鵬出席湖南衛視的活動,被現場群眾和記者給整憤怒瞭:“現在滿大街都是意見領袖瞭。你說我是意見領袖,這不是罵我嗎?”

對,作業本和李承鵬有一個公認的稱謂:微博意見領袖。如李承鵬所言,微博時代是一個意見領袖滿天飛的時代——以前是上廁所十個裡能碰到九個董事長,現在十個人上廁所九個是意見領袖,還有一個叫公共知識分子,簡稱公知。

何謂意見領袖?我不善於咬文嚼字,回答起來還真是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嘆。好,先百度看看什麼是意見領袖,其英文是opinion leader,20世紀40年代初傳播學者拉紮斯菲爾德(Paul Larzasfeld)在《人民的選擇》(The people’s choice)提出,主要指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呈現出“兩級傳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信息由媒介流向意見領袖,被過濾、解讀後傳遞給低一級的受眾。

這個解讀太繁瑣太深奧。我個人對“領袖”的概念,無非是“首領”“老大”等的同義詞。而“意見”就比較好理解瞭,意思就和看法、建議差不多。那麼合起來“意見領袖”,就是很厲害很權威的聲音瞭。

這樣的解釋,很符合微博時代意見領袖的闡釋。在微博時代,“領袖”話語權被稀釋,而“看法”被無限放大。甚至有這樣一種說法,隻要你的微博牛逼,敢於憤青,敢於出位,就可能成為意見領袖。

於是,形形色色、數量繁多的意見領袖積聚於微博這一平臺。龐大群體中,有黃健翔、李開復、潘石屹、任志強、李開復、郎咸平、李承鵬、陳光標、於建嶸、方舟子、鄭淵潔、孔慶東、賈樟柯等各領域精英;也有成名於《遺情書》的不加v、“安能辨我是雌雄”的染香、急診科女超人於鶯等草根群體;還有警察“段郎說事”、打拐辦主任陳世渠、伍皓紅河微語這樣的傳統體制內人士。 或自封,或被粉絲加冕,或被媒體所捧,他們都成瞭微博時代的“意見領袖”。

某種程度上,相比以往的“意見領袖”,與粉絲“零距離互動”的微博意見領袖,更能直接、直觀、快速地體現他們的價值——他們針對社會熱點、公共事件、各領域趨勢發表言論時,其觀點往往影響大批粉絲和輿論走向,甚至可能改變公共事件在現實中的走向。

如李開復對中國創業者的指點,方舟子偏執式的打假,於鶯對急救中常識指導,段郎說事對體制內工作的反思,李承鵬作業本嬉笑怒罵、激揚文字,這些,都是無數粉絲所需要的,也是他們被稱為“微博意見領袖”所在。

但微博,又是一個彰顯“意見領袖”真實面目的名利場。項立剛說,曾有極好朋友,也是今天的意見領袖,聊起微博,他歷數戰績,通過微博呼喝整瞭誰,哪個判決左右瞭結果。然這些事他瞭解並不多,自己也無具體接觸,更不是自己研究的領域。他要的是通過呼風喚雨的感覺。

這是危險的事實。對部分微博意見領袖而言,他們總是在自己不熟悉領域誇張地發言,他們喜歡使用浮誇的意識形態語言,迅速站隊打擊不同的聲音,而他們樂意成為意見領袖的原因往往是——一一次轉發,一句感嘆,就有一群粉絲跟在屁股後搖旗吶喊。或帶來名氣,或帶來真金白銀。

約架、造謠、唾面自幹、孤芳自賞。在微博上,“意見領袖”們輕率的人格攻擊、粗俗的自我陶醉和炫耀,噴薄而出的狂妄威脅比比皆是,甚至不少人從罵陣走向瞭“約架”,如五嶽散人和吳法天,最後導致自己斯文掃地、一地雞毛。

而以他人陰暗反襯自己高大,以自己聲望為他人扣上異端帽子,濫用話語權,造成網絡暴力,更是成為意見領袖的常態。如孔慶東連爆粗口,周立波的“網絡公共廁所論”,痛快同時也讓自己無處可遁。

某種程度上,這是微博的社交特性所決定的。在WEB1.0時代,方舟子以打假門戶新語絲成名,被架上“意見領袖”神壇,從此不食人間煙火。在web2.0時代,徐靜蕾、韓寒以博客威震江湖,但與方舟子不同,徐靜蕾、韓寒明顯有著商業包裝的痕跡。但無論方舟子和韓寒,都與網友相離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