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46:31
其實自己對什麼感興趣,適合做什麼,隻要自己留心觀察自己,是容易知道的。首先,你喜歡做的,一定是你能做好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沒有人會喜歡自己不擅長的事。我們總是有一些天賦在做某些事上,當我們一下就學會,比周圍人都做得好時,就很有成就感,也就會投入更多興趣和時間,慢慢地便會脫穎而出。發現自己喜歡做什麼,便要放棄一些其它興趣點,投入更多時間,十年如一日的專註,就定能做有所成,所謂的成功當然如期而至。
袁莉還感嘆到:中國人太急瞭。抱著大包小包的東西進電梯,還要急著騰出手去按關門;排隊的時候,人貼著人,好像生怕他人加個塞。當大環境是如此時,個人的反抗便顯得獨行和可悲。常常你不著急的等待和謙讓,換來前面不斷地加塞,再好的教養恐怕也經受不住長期不平等的浸泡。我們仔細觀察,越是著急的人,往往越不得志。他們心急火燎的趕一班車的時候也並沒有什麼確切要緊的事要急著處理,趕著早些下班,到傢後也無非是多瞭一刻鐘的時間來看電視,上上網。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看得清未來的方向,那麼我們當然可以從容的在等待中不著急,拿出一本書,靜靜地讀,或看一看風景,調適下氣息。大多數人永遠生活在路上,人生的路上,夢想的路上,總是要急不可耐地趕路,卻不知道終點在哪,要到終點得到些什麼。睿智的人,同樣生活在路上,心卻在終點,行走是在領略一路的風光。
說瞭這麼多,我也不知道我在說什麼,想要說什麼,一些思考,有些凌亂。知易行難,如果我能知行合一,或許我便不再這般糾結。
最後,依舊以袁莉的話來結尾。她在回答《在路上》主持人關於如何才能不活在別人的目光和評價中說:“我覺得是需要自己的內心很強大的,尤其在任何的時候別人老拿你和別人比,你的傢長也拿你自己和別人比,你的親戚朋友。大傢馬上要會過年回傢瞭,又要被父母 說,什麼時候結婚呀,什麼時候生孩子呀,你什麼時候買房子呀,買車呀。幹什麼?我父母特別好,他們從來不問我任何事情,所以我可能是這一點不需要想太多的 事情。但是如果是你周圍有人會經常這麼說,哪怕是朋友之類的,經常會這麼說,他們有一陣子老說我,老說我。我也覺得我是不是真的錯過什麼東西瞭。連我都會這麼想,但是後來我覺得我就是這麼生活挺高興的,我為什麼要變的跟別人一樣呢?但是這個真的很難做到的。”
另:推薦有關袁莉的視頻《袁莉:媒體人的職業選擇(上)(下)》《袁莉:我眼中的中美文化差異(上)(下)》
點評:從小時候的慢慢學習開始,聽話,叛逆,尊重,直至無所謂在不在意,這是個心智慢慢成熟的過程。當我們不再糾結於周遭的目光,能夠淡然地面對任何評價,還有什麼是我們不能做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