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一定有方法

2016-08-13 17:51:31

以下整理自戰隼的學習探索,warfalcon對閱讀有比較深的領會,這些觀點對喜歡閱讀的朋友應該會有些幫助。

1、問題:讀書這件事是否存在邊際效用遞減?

對於任何一門學問的中80、90%,大都可以在幾年之內快速掌握,但最後的10%,可能要付出幾十年或一輩子的時間和運氣才有可能最終掌握,讀書也是一樣,學者也一樣。

知識的吸收和掌握是一種曲線的方式,有一段突飛猛進的階段,然後進入平臺期,如果能堅持下去並加上一定的運氣,會再次進入發展期,堅持不下去的時 候,不一定能保持原狀態,平臺期時間一長會進入下降通道。在平臺期就是你所說的 邊際效用遞減,所有人都是一樣,學者並不除外。

很多人都是專精於一方面,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在橫向擴展,用廣度來促進深度。

隻閱讀不思考,用處不大,而光思考不行動,可能隻是一個花架子而已。

閱讀、思考、行動,這三步難度依次遞增,特別是把第二步和第三步聯系在一起想做到知行合一,那真是難之又難,從理想落實到行動中去,要解決很多問題,要長時間的堅持、思考和反復嘗試,才能把理想、信念落實到最終的行動中去。

2、問題:如何看待教科書?

我比較同意郝明義在《越讀者》中的說法, 教科書是維生素–經過提練之後,可以補充我們營養的維生素,而不是必需品。它隻是綱要,告訴學習哪些主題是應該知道的。

它的意圖是,為瞭通過教育而使學生的素質達到一定標準,所以要經過一些國傢層次所決定的課程綱要,而於某些特定的人來編寫內容。

民初和教育傢學夏丐尊說:“教學書專為學習而編,所記載的隻是各種學科的大綱,原並不是什麼瞭不得的著作,但對於學習還是有價值的工具”。

如果有人拿一本百來頁的書給你,告訴你這本書中包括瞭心理學、人格發展理論(如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越我“,米德的“鏡中之我”),還有馬斯活 的需求層次理論等。此外,還包括性別平等、婚姻與傢庭、社區與社會、社團及文化等,涉及性騷擾、兩性平權、傢庭暴力、社區營造、移民、全球化等議題。

——是教科書,臺灣教育部“公民與社區”第一冊–“心理、社會與文化”。

3、問題:出現閱讀疲勞時,怎麼辦?

1. 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看40分鐘左右,休息5-10分鐘。不要讓自己的精力耗盡,一定要註意休息才能閱讀更長時間。

2. 我大致記錄瞭閱讀不同類型書籍時集中註意力的時間,在註意力開始分散之前開始休息,然後做筆記或思維導圖。

簡單一點,拿三類比較典型的書為例,:

小說:不分類型以興趣和精彩分級1-3,1最低,

1級,註意力20-30分鐘左右。2級。1–3小時,大多數書籍3個小時內可以閱讀完第一遍,如果超過3小時,一般分休息一下,吃些東西,看看新聞,再繼續。3級。非常感興趣,而且有充分的時間情形下,能1口氣讀完。上學時看武俠小說和科幻小說能看一整天,除瞭睡覺、吃飯和上廁所都在看。

專業性強一點的書(教材、專業材料):強迫自己能集中註意力20-30分鐘(具體時間要看書的類型和當然的體力、心情)然後做筆記或思維導圖,在重新清晰一下思路。有時會反復讀上很多遍。連嶽說過,喜歡讀專業書的男人更有魅力。

暢銷書:不超過300頁,不過於難懂,基本會在2小時之內閱讀完第一遍。休息,看第二遍或第三遍,寫簡評,做筆記或思維導圖。

3. 太難解釋或專業比較強的書籍,可以用主題閱讀的方式,一本看不明白就換別的書。

4. 實在看不懂的,先跳過去。

5. 準備幾本不同類型的書,閱讀累瞭,就換種輕松一點的書籍。

6. 如果是因為身體的因素,最好停止閱讀,去看看電影、小說、玩玩遊戲或者睡覺,讓自己放松一下。註意力完全無法集中的情況下,閱讀所能獲取的信息量太小,還不如休息。

4、問題:如何篩選自己要讀的書?

(1)閱讀類型:經典和暢銷書各一半。

一半一半的說法:(在李欣頻的書中看到的):

可以安裝一半是最新信息或是未來趨勢的書,一半是老的,經典的書籍–往上往外跳躍,往下往裡深耕。讓你的從立足點起,往最老以及最新的兩端延長自己 的智慧–然後從知識源頭轉換出屬於自己的原創想法。有些讀過的書可以安排再讀一遍,人生閱歷不同,想法也會不同。最主要的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