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來生

2016-08-13 17:58:43

也就是說,有關死亡,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正如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式去活著一樣——這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會質疑,覺得人生如浮萍,江湖中的很多事情身不由己,但其實不然。要知道,即便逆水行舟、風大浪打,隻要內心堅定,方向明確,躲再多的暗礁也能朝自己想要的彼岸行走。

人生百年,不過白駒過隙,浮生如夢。然而,在真正的死心之前我們還是要踏地而活的。“死心”是一個無法改變的常量,“踏地”則是每個人存在的變量——為瞭這個變量,親愛的朋友,你願意在這一生中付出多少的激情、汗水和眼淚 ……

(感悟雜文·愚己娛人)

◆ 沈萬九·微博: http://weibo.com/shenwanjiu

◆點評:能把死亡說得如此透徹,其實已經不必再有恐懼;既然無論身居何處最終都無法避免魂歸虛無,那麼,何不在有生之年,好好地走一遭;人生,是無法用時間的長度來衡量價值的,卻會因為生命的厚度而精彩。想起黃仁宇在自傳中寫的他的歷史觀: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傢,個人行動全憑儒傢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瞭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傢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因此我們的故事隻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萬歷十五年》

"在美國讀書和打工時,我常被在中國的痛苦回憶所折磨,不時陷入沉思。後來當教師,拿著麥克風站在五百名大學生面前,無法立即解釋:為何康有為失敗瞭,孫中山失敗瞭,袁世凱失敗瞭,張作霖失敗瞭,陳獨秀失敗瞭,蔣介石失敗瞭,而毛澤東也失敗瞭。為使我的講課內容前後一致又有說服力,唯一的方法就是說,中國的問題大於上述人士努力的總和。中國文明將和西方文明融合的說法,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事件。上述不同階段的失敗必須被視為階段的調試,以達成一致的終點。對我們這些有後見之識的人來說,這點很明顯,但舞臺上的演員看不到。"——《黃河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