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如何成為壞蛋的書——《君主論》

2016-08-13 18:03:01

看來李世民相較其它帝王而言,最大的優點是將其自身的角色演的特別好。換句話說,就是將騙子這個角色演色特好——不僅騙人還能騙自己。這也是孔夫子周遊列國不得寵的原因,帝王若是道德高尚,他將不成帝王。妄想改變這一點,那即是妄想改變人的本性。

其實馬基亞維利在《君主論》裡的各種精辟見解都是敘述主題。即不擇手段,為目的無所不用其極。而所謂的不擇手段,其實就是欺騙。既可以欺騙臣民,也可以欺騙自己。為什麼說人性虛妄,因為我們都喜歡欺騙。榮格說我們帶著人格面具,主要是為瞭保護自己,但是我們有必要在保護自己的時候傷害別人嗎?這真的很難說……

馬基亞維利在該書<論君主應該如何守信>一章中給瞭我們這樣一個答復: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必要去做那些被認為是好人應做的所有事情,因為他要統治國傢,經常被迫背信棄義,不講仁慈,違背人道,違反神道。

我記得在《論語·子路》的<季氏將伐顓臾>一節中,孔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如果一位君主的“被迫”是征服其他國傢,那麼其解決方法必定是如馬基亞維利所說嗎?但是從歷史看來,馬基亞維利的解決方式是快捷而方便的。孔子所說,歷史上幾乎是找不出例子來。其實當一個人有足夠的野心的時候,僅以此為理由,一切的壞事都會有瞭借口。

該書的譯者序有這樣有一句評論的話,我覺得極為出色妥當:“人類有史以來對政治鬥爭技巧解剖得最獨到、最精辟、最誠實的驗屍報告。”雖然馬基亞維利已經遠去,但是馬基亞維利的時代一直存在。

不過即使馬基亞維利的《君主論》如此出色,在當時並未受到重視。它之所以得到出版,還得多謝教王克萊門特七世。然而後來的拿破侖就將它變成瞭自己的枕邊書。不知道今日的各國老大有沒有也將其當做枕邊書呢?

點評:讀這本書的人大概都會先糾結一陣子,這本書分明是在為惡開脫罪責,將一些惡講得理所當然。隻是,如果這是事實,上面就是這幹的,就算我們承受不瞭,又如之奈何?或許,人類文明的發展會讓人們找到一種更合理完善的社會管理模式吧。

附:豆瓣上的一篇書評——西式的指責·中式的悲傷

馬基雅維利這本著作從問世開始,一直以來可以說毀多於譽,在讀這本書第一次的過程中,我還沒有怎麼感覺到裡面有什麼太壞的(相對於韓非子),很多人也喜歡將它與韓非子相提並論。但是,後面我覺得,這本書的寫作邏輯和韓氏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起碼作為基礎的人性假設我認為就有所區別,而不是周圍朋友所說的都是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韓非子所謂的人性,實際上是基於人性好利,所謂好利,應該是好為君主所利用。可以說,從這個方面出發,韓的學說中“利"字貫穿始終。馬氏的人性觀,實際上應該還是建立在基督教神學的人性惡基礎中,和中式的人性善惡可以相互轉換觀不同,他們認為人一生帶有原罪,不會因為一時善行而成佛,從這個邏輯出發,他不會更多關註用嚴刑峻法改造人民。

這本書之所以廣受指責,更多的我想是馬氏一直在論證和勸告的主題是君主應該為成就帝業放棄個人道德和不擇手段,這是表面的,每個人都會有的第一印象,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我覺得他被責難還因為一個問題——自然法,全書完全沒有一句提到歐洲傳統的自然法概念!這恐怕不能不被認為是大逆不道。如此一來君主的所作所為的合法性從何而來?

無論如何,我還是覺得這本書被譽為近代政治學開端是有其價值的,且不說他使政治行為擺脫瞭自神學信仰以來的倫理束縛(我認為韓實際上也沒有擺脫),更重要的是他的學說頭一次創新性的將個人道德與公共道德,即私德與公德劃分開來。很遺憾,中國盡管韓非子妙筆生花,一直到現在,我們還是公私德不分,否則也不會出現某地以官員是否對傢庭孝順忠誠為考核標準瞭(哪個貪官不是為傢庭牟利的?和紳對其子其傢族應該算很好吧,留下多少財富,多少清官對傢人嚴苛,甚至大義滅親?)這些與後面文藝復興的成就遙相呼應。

韓非子寫的的確深刻,文筆的確優美,我很喜歡。但是沒有打開一個時代的序幕,卻象征瞭一個黑暗的開始。中國的“政治學”一直裹在倫理學之中,遲遲未能獨立發展並走向成熟,實際上,就連原本相對獨立的法律,最後也在漢代開始走上儒傢化、倫理化的道路;而在法傢出現之前的商周時期,“法”或曰“刑”,又和“禮”交織在一起。所以,歷史上曇花一現的法傢,其貢獻也許正在於,把“法”從倫理學中抽離,置於“法、 術、勢”這一純粹的政治理論體系當中。而除瞭法傢以外,其他派別的思想傢們,大都在有意無意地鼓吹倫理治國。韓非子作為戰國末路中一個集大成的宗師,卻標志瞭一個思潮的終結,而無法帶來一個新的思維理念,何其悲傷?政治思想早熟之時卻過早萎靡,何其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