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8:03:11
魚尚未有人的智慧,如果魚有,那麼它註定是一生痛苦的魚。它知道瞭原來自己一直被人圈養在魚缸裡,魚缸裡的世界和外界的世界比小的可憐,它知道自己和自己的同類隻不過被人類用來觀賞和填飽肚子,可是盡管它什麼都知道,他卻無力改變什麼。
如果我說人也像這魚,這青蛙一樣,會怎樣?想像一下:一個比人類更高級的生物,把玩著人類,就像人類嘲笑螞蟻的二唯世界一樣,會是怎樣?
還好,我不是這種覺醒者。如果某天,我發現瞭這樣,我希望那時的我不要害怕,不要痛苦,要像原來一樣的生活。無法改變就快樂地接受吧。或許貓的確是潛伏於地球的喵星人,它發現無法改變被人飼養的命運,就心甘情願的和人類作朋友。
魯迅是當時社會的覺醒著,當他發現即使以筆為槍也無法讓愚昧的人驚覺時無疑是痛苦的。我猜想他會不會偶爾也覺得其實做個用饅頭去沾人血的愚昧人是幸福的,至少他心存希望,不會痛苦。既然開悟瞭便再也忘不瞭瞭,就好像學會瞭騎自行車,你終生記得。我佩服這樣的勇士!
狐貍對小王子說你馴養瞭玫瑰,那玫瑰對你來說就是獨一無二的瞭。那麼我是不是可以認為:我花費瞭時間在這個世界,我馴養瞭這個世界,即使外面還有更大的天地,但這個世界對我來說就是獨一無二的瞭。
楚門逃離瞭鏡頭下的世界,會不會還有好多層的世界守在他前面?
點評:
“井”是一個豐衣足食的半封閉地方,就像父母們為孩子創造的保護傘。如果人一開始就隻生活在舒服區裡,他的社會適應力就會漸漸退化,當他遭遇嚴酷的現實時,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就像青蛙捉不到蟲子。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這有兩層寓義:一是無知者無畏,有知者無趣;二是無知者何畏,善知者何懼。知得少是不明不白,其實無所謂快樂幸福,唯有善知,最後才能“隨心之所欲”。
想起楊過,他可是非常清楚外面世界的險峻,何以不一開始就與小龍女居住於古墓,硬要斷其臂膀,苦於情花,相思別離,而創蓋世神功,遊刃江湖,而後回歸終南;小龍女,一開始就生活於古墓,冰清玉潔,與世無憂,何故惹人間情孽,破其處子,擾其真情,卻依然癡心一片,至死不渝。隻因此活死人已非彼之活死人矣。
成君憶在《孫悟空是個好員工》裡有一段話,說得在理:
我和一位作傢朋友談起孫悟空學藝的那一段公案,朋友甚是為孫悟空叫屈。他說:“人嘛,難免有一點虛榮心。孫悟空就那麼顯擺瞭一下,菩提祖師也是太較真瞭,非要把他逐出師門。再者說瞭,既然菩提祖師料定孫悟空會惹事生非,為什麼不讓他繼續接受教育,反而要把這個問題學生推向社會呢?”
我笑瞭笑說:“你有一個兒子,今年九歲瞭吧?他現在狀況如何?"朋友搖瞭搖頭,感嘆說:“就跟那孫悟空似的,聰明歸聰明,可就是調皮得很,很難管教。”我問他:“難道你就準備把他關在傢裡,等管教好瞭再讓他出門嗎?”朋友一愣,說:“那怎麼行呢?他需要接觸這個社會,然後才能學會適應社會,進而才能與社會積極互動。”我說:“你說得沒錯。孫悟空也是這樣。”
南宋時期,宋孝宗常常感嘆手下缺少能辦事的臣子。右文殿修撰張南軒對他說:“你應該去尋找能懂事的臣子,而不僅僅是能辦事的臣子。”什麼叫懂事呢?就是懂得人情世故。一個關在象牙塔中的狂人,縱使有天大的學問,也不可能懂事。
菩提祖師與孫悟空相處那麼久,自然熟知他的性情。孫悟空雖然天資聰穎,如果不懂事,自然隻會胡鬧。然而,要學會懂事卻頗不簡單,不經歷一番磨難,是無法知道個中滋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