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68)我們經歷磨難,是為瞭更好地安慰他人
2016-08-13 18:03:27
心理:
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中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紀伯倫因為沒有人可以理解,因為沒有人可以包容 ,因為沒有人可以安慰…… ,所以才會讓人有無處可去的感覺,就是說軀殼可以找到地方安置,可是卻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真正的容下你這個完完整整、純潔的靈魂! ——村上春樹終於明白為什麼聽到同學結婚的消息,心裡都會慌一下瞭!就像考試似的,本來是各人寫各人的卷子,但一旦有人開始交卷的時候,難免心裡會緊張一下。交卷的人越多越著急,最後自己也就草草地交瞭。“一個經常被憤怒侵蝕的人,註定充滿無力感。” 此話,多年前我自己寫在書上;多年後的今天,當我再次看到,才醒悟這些年我居然依舊再犯這樣的錯誤。有時,我們以為自己已經看到瞭,已經看過瞭,已經知道瞭,其實,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樂嘉人之所以有道德,是因為受的誘惑太少。要是有致命的誘惑向某個人的命門發起攻擊,沒有人能夠幸免。 ——羅素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假裝很快樂,隻是為瞭不讓別人問“你怎麼瞭?”愛 玩是人的一大本性,從棋牌燈謎、角鬥競技到電子模擬、聯網遊戲,古今中外在玩的方法上可謂創意百出發明不斷。對玩耍的追求即源於人們不安於現實且有礙於 實現的挑戰欲望。缺乏幽默感的社會裡娛樂是自欺欺人,因為不懂得快樂的真諦,所以自我折磨後又在遊戲中沉迷。沒人反思問題,卻怪罪解決問題的方式,豈不可 悲?——羽中:遊戲人生:境界小說或者電影有時候就這麼可怕,它們不提供答案:我們隻是被帶到這絕望的邊緣,聽著相互回應的一代一代的嘆息。悲哀莫過於既不能死心,又不能死心塌地。——@惡人寰愛很偉大,但它真的不是全部。要記得用它,尋找到自己生命的全部。在等愛的日子裡,回首年華,願有收獲。好好愛。失敗之後,即有偉大。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麼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懶惰,就是順其自然,聽之任之。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怕老婆的人膽大心細、怕老婆的人嚴於律己、怕老婆的人知道何時應該懼怕風險、怕老婆的人不會投機取巧、怕老婆的人知道不能人雲亦雲盲目跟風……總之,怕老婆的人,才能炒好股票。想入股市,先從怕老婆做起。——艾葳
教育:
必 須把那些浮如飄絮的思緒,漸漸轉化為清晰的思路和簡單的文字。華麗和漂浮都不易長久。 你要知道,給予文字閱讀快感不夠的,內容,思想,境界,靈魂,精神和智慧,這些才重要。不要多看那些和你一個路數的女作傢的文字。不要瑣碎,無病呻吟。不 要想到什麼就寫。不要流連於小感傷和小感動。我要你相信溫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這些老掉牙的字眼。大人對孩子的過多安排往往會扼殺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力,而“虛度光陰”卻是孩子們的一種休息和能量儲備。古 人雲:紅杏枝頭春意鬧。 著名文科生王國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把繁重的色彩用嘈雜的聲音來體現,在語文書上,這種文法叫做通感。如果不想深究其修辭學上嚴格的 定義,另一個著名文科生錢鐘書在《通感》一文中的一段話對其做瞭更直白的解釋:“在日常經驗裡……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 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看到溫總報告,個人認為最值得欣慰的是教育投入總算要達到GDP的4%瞭,多年的目標終於實現,艱難啊!但, 之前欠賬恐怕是還不上瞭,隻希望下一屆當局在教育投入方面依然保持在GDP的4%或以上,不要讓教育投入減少。教育是立國之本,若非中華民族有讀書的傳 統,中國教育絕不可能在如此低的投入的情況下還能維持現在這種教育水平,而之所以能夠維持關鍵在於成本被傢長給承擔瞭。學校教給瞭我們答案,臨近畢業才發現世上根本沒有這個問題。要 實現一個民族的富強,對於公民而言,兩個品質是必不可少的。感恩和批評。感恩,讓我們感念這片土地帶給我們每一滴水、每一寸陽光、每一點空氣,感恩上天 給我們的包容和博大之愛。批評,就是發現問題,並推動問題的解決,推動制度的完善,推動民主的進程,讓這個國傢的每一個人,都有安全感、幸福感!輕吟一句情話,執筆一副情畫。 綻放一地情花,覆蓋一片青瓦。 共飲一杯清茶,同研一碗青砂。 挽起一面輕紗,看清天邊月牙。愛像水墨青花,何懼剎那芳華。——《水墨青花》徐志摩為 什麼老師們總會說最好的學生畢業後也不來看自己,而惦記著自己的總是差生。因為好學生總覺得自己後來的人生歷程是令人失望的,當年作為好學生承載的期待 太多瞭,,而所謂“差生”則沒有這種壓力,還經常被老師們斷言以後沒出息隻能去掃大街 之類的。誠然,十幾年後我們都知道,風水輪流轉,應試教育的分數和能力不成正比,許多當年的“差生”後來混得不錯,於是號召同學聚會,去看望老師,自然樂 此不疲,也不乏顯擺的成分在裡面。而好學生,因為沒能達到對自己——或是自認為他人對自己——的期望,而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寧可一直低調的躲起來。 ——Heidi:“好學生”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