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34:37
商朝是我國古代歷史最早期的朝代,而當時制度已經有瞭相應的奴隸制體制,當然對於貴族的而已穿著會比普通人民有差別。那麼當時商朝的貴族們穿的是什麼衣服?帶著疑問,下面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商代的服裝形式,主要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為多,衣服的長度大多在膝蓋上下,不分尊卑,全部都制成上下兩截.西周以前,也采上衣下裳制,那時的服裝,不分男女,一律做成上下兩截:一截穿在上身,稱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兩種,一種齊腰,一種至膝蓋,襦為一般人平時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稱裳.衣後的褲 褶,襦裙等都是這種服裝的遺制.民間女子所穿服裝,大體上與男裝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圍裙,長不過膝,這種圍裙被稱為襜.周代的服飾大致沿襲商制而略有變化,總的來看,比商代寬松,長度大多過膝,衣袖有大小二式,衣領樣式通常裁作Y型,腰間用絲帶系束。
商周貴族服飾
商朝服飾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比較高級的染織品、刺繡品及裝飾品都由奴隸主階級享用,而底層的民眾隻能穿麻佈以及與麻佈同類的葛佈制成的編織物。據研究表明,商代高級權貴的服飾通常是上身穿短衣,交領右衽,衣長及臀,袖長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帶褶短裙,腰間束有寬帶,裹腿;腳上穿翹尖鞋。貴族婦女則上身穿長及足踝的大衣,交領,長袖,腰間束寬帶和蔽膝,蔽膝呈上窄下寬狀,腳上穿履,頭戴圓箍形冠卷。但是商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相對比較低下,當時民風淳樸,總的來說,商朝服飾還是以樸素為主。即便是貴族男女,在穿著上也是比較節儉的。
商朝服飾的顏色差異也是極為明顯的,這是由於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的不同所造成的。貴族的禮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黃等純正之色,下裳多用間色,如緇、赭、綠等經過數次浸染的顏色,並且衣領,衣袖處還有鑲邊,日常傢居則常穿縞衣,綠衣和緇衣。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沒有這麼豐富多彩瞭。
質料
殷人的衣服,表現在甲骨文中的,有衣,裘,巾,做衣服的材料,有帛和絲.這可以證明殷人以在穿綢料的衣服和皮袍,這自然是高貴的服裝.至於一般民眾穿什麼質料的衣服,雖然沒有明文可據,但必然是葛佈或褐,也就是毛佈,則是可以推之的。
首服
商代男子以梳辮為主。這個時期男子發辮式樣較多:有總發至頂,編成一條辮子,然後垂至腦後的;有左右兩側梳辮,辮梢卷曲,下垂至肩的;也有將頭發編成辮子,盤梳於頂的。除辮發外,當時男子還以冠、巾為尚,當時流行的紮發式樣就是將頭巾卷成長條,繞額一周,再束在頭上,猶如頭箍一樣,在冬季為瞭防寒還是會戴厚實的皮帽子。
商代婦女的發式與男子大體相似,其辮發式樣,大多卷曲垂肩。頭上也套有帽箍式的冠巾。有的婦女梳頂心髻,上面橫貫一枝骨簪,有的則在頭頂兩旁斜插兩枝頂端帶小鳥形的玉簪。大姑娘則梳辮子,小孩子梳兩個小丫角。
配飾
商朝服飾中男女貴族身上還有佩玉的習慣,統治者甚至制定瞭一整套的玉佩制度,用以區別階級和等級。商人玉佩的形式,一般是把玉雕琢成各種小動物形象,最常見的是一種玉魚。
鞋履
這個時期的鞋履,大多以葛,麻為佈面,皮,麻為底,也有用木底的. 東周—春秋戰國時期服飾。
商代的冠飾
頭戴高巾帽、穿右衽交領窄袖衣、腰束紳帶、佩帶蔽膝(前身腰間系有一條象征權利的下垂物,物的下端呈斧口形,寓有斧能斷割之意,後世將其加闊變為蔽膝)的貴族男子。(西周玉人,傳世實物,原件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弗格美術館)
商潮服飾
在我國的服飾圖案經歷瞭千百年的發展歷程,有著悠久的歷史。服飾圖案據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記載的是商代。那時,奴隸主身著的是帶有雷龜紋的服裝。圖案的裝飾主要表現在服裝的領口、袖口、前襟、下擺、褲角等邊緣處及腰帶上;表現形式主要是規則的回龜紋、菱形紋、雲雷紋,而且是以二方連續構圖形式來表現的。這表明,那時我國的原始先民不但設計制作瞭帶有圖案的較合體的服裝,而且也能夠運用設計技巧在服飾上進行裝飾表現。
至今,這種二方連續構圖形式仍普遍地運用於服飾圖案設計中,同時,在其他造型設計中也不為罕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服飾品的裝飾圖案來看,主要是從對於動物形狀的愉悅感中得到啟發的,但主觀色彩並不濃,是一種自然物象的再現。圖案在服飾的表現上,主要以雲雷紋、回龜紋、幾何紋為主。紋樣的運用比在青銅器上的運用要巧得多。奴隸社會的青銅器上的雲雷紋是作為底紋出現的,主紋是以獸面紋為主的,而在服裝上的雲雷紋則是以主紋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