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淞滬會戰:日軍為何選擇金山衛作為登陸點?

2016-08-13 14:35:21

  在淞滬會戰中,金山衛的失守是此戰失敗的關鍵,據悉,在日軍登陸金山衛之時,中日雙方已經廝殺瞭三個月,都已處於一種疲憊的狀態,而這時候雙方都在尋找一個契機,尋求突破口,選擇登陸金山衛就是就是這個突破口的所在,而中對此的應對是蔣介石誤判軍情導致全局皆輸。那麼,你知道日軍為什麼選擇金山衛一帶作為這次登陸的地帶呢?日軍登陸金山衛的選擇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日軍登陸金山衛的因素

  據記載,日軍登陸點的選擇,主要從兩個因素來確定:一是選擇在適宜於大兵團登岸並便於向縱深發展的地帶上,二是選擇在中國軍隊防線的薄弱環節上。而金山衛一帶是同時具備有上述兩個條件的。

  後來由於國府高層的指揮失誤,把守衛金山衛全公亭海岸的部隊調走支援市區作戰,使得長達數十公裡的海岸線僅有不足2個連進行防守,才被日軍趁隙而進,派遣10萬大軍包抄凇滬中國軍隊側後,占松江,窺青浦,中國軍隊為避免腹背受敵,這才不得不撤出上海。

  登陸金山衛日軍早有主見

  據悉,日軍從9月到10月間以左翼迂回、中間突破的戰略,連連發動強大攻勢,取得不少進展。然而,中國軍隊的抗擊非常英勇和頑強,戰況非常激烈,日軍傷亡慘重,一時間仍未有徹底擊敗中國軍隊的可能。日本軍部對上海派遣軍的苦戰極其憂慮。為瞭貫徹其速戰速決戰略,搶在九國公約國傢11月間開會前解決上海戰局,日本參謀本部於10月5日決定從華北和日本國內再次調動部隊,增兵上海,把全國主戰場從華北南移淞滬,次日上奏天皇批準。

  10月9日,決定從華北戰場抽調第六師團、第五師團第九旅團,從國內調動第十八師團、第一四師團,編成第十軍,由善於打迂回戰的柳川平助中將任司令官。日本軍部決定再次實行兩翼迂回戰略,以第十軍在杭州灣北岸乍浦至金山衛一帶登陸。這一決策的戰略意圖,在於以第十軍從南面迂回上海,威脅中國軍隊的右側背,與從長江南岸登陸、從北面迂回上海的日軍相配合,迫使中國軍隊三面受敵,促使其整個防線迅速瓦解。

  金山衛的地理位置

  眾所周知,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東端,東瀕東海,北枕長江,南臨杭州灣,三面倚水,便於進攻軍隊的登陸。從杭州灣的澉浦到長江瀏河口,全部海岸和江岸線,大致分為八個地段,其登陸的條件是大有區別的。杭州灣的新倉到澉浦段,不適於登陸。海鹽到乍浦段,可容一個師上下兵力上陸,但不便於向縱深發展。全公亭到柘林的金山衛地區,可容三個師左右的兵力登陸,且上陸後便於戰役展開,向縱深推進。

  這裡有三條公路、一條鐵路通往上海和杭州,同時又有經太湖南面通往蘇皖邊境和南京的交通要道。奉賢的柘林以東以北到南匯老港,暗礁和淺灘較多,岸上又無通往內陸的良好道路,不適於聯合兵團上陸作戰。川沙的白龍江,可供登陸兵實行戰術性登陸。白龍江到吳淞口,海岸水深,但沙灘很多,航道狹窄,不易於大兵團實行展開。吳淞口,在黃浦江與長江交匯處,深水闊港便於重兵上陸和展開。吳淞口到瀏河口,有多處登陸點,便於上岸和展開。

  由此可見,在上海的北面,吳淞口到瀏河口沿岸是最適於登陸的地段,日軍五個多師團八、九月間正是先後從這裡登陸的。在上海的南面,最適宜於大兵團登陸和展開的是在金山衛地區,而且這裡中間防守力量十分薄弱。日本軍部於是命令第十軍在這裡實行登陸戰。

  以上是小編根據日軍為何選擇金山衛作為登陸點一事做出的相關解說,如您還想要瞭解更多與淞滬會戰相關之事,敬請關註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