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18:19:25
上一篇:打開心理之門(一) ,今天我們進入第二部分,掌握心理,贏得主動!
1. 比馬龍效應
評價主體低估被評價者能力,認定被評價者是不求上進的、行為差勁的,以致被評價者將這種觀念內化,促使被評價者表現不良行為。
2.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 雇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 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組織中的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瞭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 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個人在某一個崗位級別上幹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要建立科學、 合理的人員選聘機制,客觀評價每一位職工的能力和水平,將職工安排到其可以勝任的崗位。不要把崗位晉升當成對職工的主要獎勵方式,應建立更有效的獎勵機 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有時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職工的獎勵,反而使職工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 給企業帶來損失。
心理解析:對個人而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惟一動力。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 找一個自己能遊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
3. 邊際效應
有 時也稱為邊際貢獻,是指消費者在逐次增加1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雖然帶來的總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當你肚子很餓的時候,有人給你拿來一籠包子,那你一定感覺吃第一個包子的感覺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單個包子給你帶來的滿足感就越小,直 到你吃撐瞭,那其它的包子已經起不到任何效用瞭。邊際效應的應用非常廣泛,例如經濟學上的需求法則就是以此為依據,即:用戶購買或使用商品數量越多,則其 願為單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為後購買的商品對其帶來的效用降低瞭)。當然也有少數例外情況,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興,或者集郵愛好者收藏一套 文革郵票,那麼這一套郵票中最後收集到的那張郵票的邊際效應是最大的。
瞭解邊際效應的概念,你就可以嘗試去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層,要給員工漲工資,給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帶來的效應一般來說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當,所以似乎給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對公司有利;另外,經常靠增加薪水來維持員工的工作熱情看來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漲薪 1K 後,員工非常激動,大大增加瞭工作熱情;第二次漲薪 1K,很激動,增加瞭一些工作熱情;第三次漲薪 2K ,有點激動,可能增加工作熱情;第四次 ... ... ,直至漲薪已經帶來不瞭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這種情況,每次漲薪都想達到和第一次漲薪 1K 相同的效果,則第二次漲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 ... ,或者使用其它激勵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參加職業發展培訓,第三次可以對其在職位上進行提升,雖然花費可能想當,但由於手段不同,達到瞭更好的效果。
4. 波紋效應
是 指在學習的集體中,教師對有影響力的學生施加壓力,實行懲罰,采取諷刺、挖苦等損害人格的作法時,會引起師生對立,出現抗拒現象,有些學生甚至會故意搗 亂,出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這時教師的影響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見,因為這些學生在集體中有更大的吸引力。這種效應對學生的學習、品德發展、心理品 質和身心健康會產生深遠而惡劣的影響。尤其是對班裡面的那些“搗蛋鬼”。
5. 佈裡丹毛驢效應
決策過程中這種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佈裡丹毛驢效應” 。
法國哲學傢佈裡丹養瞭一頭小毛驢,每天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
這天,送草的農民出於對哲學傢的景仰,額外多送瞭一堆草料,放在旁邊。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幹草之間,可是為 難壞瞭。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於兩堆幹草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於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終也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