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4 11:06:51
權力與時間的關系本來就充滿瞭緊張。喬治·奧威爾在小說《1984》裡面這樣形容它們之間的張力,“誰控制瞭過去,就控制瞭未來;而誰控制瞭現在,就控制瞭過去”。也就是說,定義歷史可以影響未來,而掌握權力則等於掌握瞭歷史的定義權。武則天政權在手,當然也試圖改寫歷史,改變時間的軌跡。她把先秦時期的周文王、周武王作為新王朝的始祖,並把自己的列祖列宗都追奉為皇帝,建廟供奉、配享天地。追認周文王,是為瞭給新王朝制造正當性的歷史基石;追封老祖宗,則是為瞭給新王朝的權力傳遞書寫連續的譜系。
定義歷史,是為瞭改變未來。武則天如此煞費苦心地改變歷史敘事目的都是為瞭周朝萬世一系的延續。然而,武則天一生縱橫天下、無往不勝,這次卻要遭遇失敗的“滑鐵盧”。由於儒傢倫理秩序自身的免疫力,她未能如願以償地實現“誰控制瞭過去,就控制瞭未來”的目的。
武則天是周朝的締造者,而周朝延續的前提就應該是姓武的人當皇帝。武則天不是沒有考慮過廢掉李唐的皇嗣,而改立武氏子孫。她剛剛臨朝稱制,就把唐中宗廢為廬陵王,立瞭睿宗當太子,卻始終嚴加防范,朝中大臣膽敢與之往來,必然身首異處,史書就記載瞭這樣一個故事,“尚方監裴匪躬坐潛謁皇嗣,腰斬於都市”。然而,如果說她對李唐宗室如同冬天般寒冷,那麼對待武氏子孫則如春天般溫暖。她不僅追封祖宗,而且“盡王諸武”,對武傢親戚全部封官許願。在祭祀天地這樣的重大活動中,她把武承嗣排在第二,武三思排在第三。這樣的儀式性安排,折射出她內心廢李立武的想法。
在當上皇帝的前後兩個時期,她都向宰相提出立武氏子孫為太子的想法,卻以同樣的理由兩次被不同的宰相制止。第一次,她想立武承嗣為太子,宰相李昭德說瞭這樣一個理由,“自古有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乎?”就是說,等武承嗣當瞭天子,他能給你這個姑姑立廟嗎?一言之下,效果立竿見影,“後乃止”。第二次,她想立武三思為太子,宰相狄仁傑說瞭同樣的理由,“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意思也很明確,立自己的兒子廬陵王為太子,千秋萬代之後自己還能常享宗廟,如果傳位給武三思,他以後祭祀祖先會帶上你這個姑姑嗎?這次武則天不僅僅是徹底打消瞭立武廢李的想法,而且立刻派人把廬陵王迎接回朝。
武則天戰勝瞭一切有形的敵人,卻在儒傢倫理秩序面前鎩羽而歸,並且感受到無可奈何的無助感。姑侄關系,在儒傢倫理秩序決定的權力傳遞中註定沒有立足之地。武則天為瞭奪取權力,曾經掀起腥風血雨的鬥爭,曾讓多少無辜的人鮮血流盡才鋪就瞭一條通往權力的道路,但是她失去權力的過程卻沒有硝煙四起,也沒有曲折反復,隻是幾個儒傢士大夫的一面之詞就打倒瞭這個不可一世的女人。
李昭德與狄仁傑不愧是當世大儒,他們看準瞭改變歷史軌跡的那個按鈕,隻需輕輕一按,則千古江山為之一變。
儒傢倫理秩序的超穩定性
波譎雲詭的政治劇情在武則天帶著女性靈動色彩的安排下,輕松幽默地落幕瞭。
廬陵王已經回朝,武則天卻把他藏瞭起來,故意跟狄仁傑他們玩瞭一個惡作劇。她把狄仁傑召來,故意問廬陵王的事,狄仁傑“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他哪裡知道廬陵王已經回朝,這是武則天故意逗他玩呢!直到此時,武則天才把廬陵王亮出來,並不無戲謔地說,“還爾太子!”看著狄仁傑一把鼻涕一把淚,武則天肯定在心裡偷笑,這似乎是在說,你不讓我把皇位傳給武傢後代,那我就做個惡作劇來逗逗你!武則天女人的一面又回來瞭,復雜如她,時時也有這樣直抵人心的可愛瞬間。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武則天是在使盡渾身解數的掙紮之後才意識到在儒傢倫理秩序面前,她是多麼的孤獨無助、勢單力薄。迎回李唐太子,政治格局已定,但朝野上下仍然嫌還政於唐的進程太慢,70多歲的老宰相張柬之按捺不住,率領羽林軍稱兵向闕,發動兵變,刀鋒下的武則天顯得那樣虛弱無力。
她對一起發動兵變的崔玄暐說,別人都是因人而進那就罷瞭,你是我一手提拔的,為什麼還要反我?崔玄暐的回答堪稱機智,也可謂經典,他說:“此正所以報陛下也。”武則天聽聞之下,應該能感到那種徹骨的冰涼。這不是“忘恩負義”的世態涼薄,而是來自歷史深處的一股寒氣。崔玄暐沒有錯,按照儒傢倫理,他是在做正確的事情,是在讓武則天改邪歸正、棄暗投明,回歸儒傢倫理的正常軌道。崔玄暐是把匡正過失作為報恩的方式。人心如此,武則天夫復何言?唯有以沉默來應對接下來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