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藝術

2016-10-16 11:51:09

18 回歸均值

極端成績與不太極端的成績總是來回交替。已經連續3年表現優異的股票幾乎不可能在接下來的3年繼續走強。因此許多運動員在比賽取得好成績,並因此登上報刊頭版後心中往往會產生恐慌的情緒:潛意識中他們預感到,下回比賽時他們可能再也不會取得這一最高成績瞭——這當然與頭版毫無關系,而是與他們成績的自然波動有關。

當你聽到諸如“我病瞭,去看醫生 ,現在我好瞭,因此是那位醫生幫助瞭我”或“這一年公司業績很糟糕,我們請瞭個顧問回來,現在業績恢復正常瞭”的話時,很有可能就是回歸均值在起作用。

19 公地悲劇

私有化是較為簡單的解決方法,但加強管理也有據可援。為什麼這兩者做起來這麼難呢?為什麼我們總是沉湎於公地的想法呢?因為我們還沒有為解決這一社會難題作好準備。原因有二:第一,在整個人類的發展史上我們幾乎一直擁有無限的資源可供支配;第二,一萬年來我們都生活在一個50人左右的小群體裡。彼此間相互認識,如果有人隻考慮自己的好處,濫用公眾利益,就會被發覺,並遭到最嚴厲的懲罰——失去名譽。在小范圍內,道德的制裁至今還有效(雖然沒有警察在場,我也不會在聚會中將我朋友們的冰箱洗劫一空),但在一個匿名社會裡道德就沒那麼管用瞭

隻有上述兩種解決方法:將公地私有化或加強管理。對於無法私有化的東西,如臭氧層、海洋、衛星運行軌道等,必須加強管理。

20 結果偏誤

結果偏誤:我們傾向於以結果判斷決定——而不是當時作決定的過程。這種思維錯誤又名史學傢錯誤。一個經典例子就是日本人偷襲珍珠港的事件。這座軍事基地是不是應該疏散呢?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自然應該疏散。因為有大量線索說明,日本即將對其進行襲擊。不過這些線索是事後回顧時才顯得這麼清晰。在當時的1941年,存在無數自相矛盾的線索。有的說明要襲擊,有的說明不會襲擊。要判斷決定(是否疏散)的好壞,必須置身於當時的情境之中,過濾掉我們事後知道的一切信息(尤其是珍珠港果真遭到瞭襲擊的事實)。

結論:請你切勿以結果判斷決定。結果差並不一定意味著當時所作的決定不對,反之亦然。你最好仔細研究一下這樣作決定的原因,而不是吐槽一個被證明是錯誤的決定,或者為一個也許是純屬偶然地獲得成功的決定感到慶幸。這個決定是出於理性而作出的嗎?如果是,那你下回最好仍然這樣做,哪怕上回的結果很糟

21 選擇悖論

美國心理學傢巴裡·施瓦茨在他的《不滿指南》一書裡說明瞭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有三:第一,選擇范圍太大會導致無所適從。為瞭做試驗,一傢超市擺出瞭24種果子醬。顧客可以隨意品嘗並打折購買這些產品。試驗第二天,超市隻擺出6種。結果如何?第二天賣出的果子醬要比第一天多10倍。為什麼?因為品種很多時顧客無法作決定,於是就幹脆什麼也不買。使用不同的產品重復進行這一試驗,結果始終一樣。 第二,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作出更差的決定。第三,選擇范圍大會導致不滿。你如何能夠保證從200個選項中作出完美的選擇?答案是:你不能。選擇越多,你在選擇後就越沒有把握,因而也就越不滿。 怎麼辦?請你在端詳面前的選項之前,仔細考慮你想要什麼。請你寫下你的標準,並務必遵守它們。你要明白,你永遠作不出完美的選擇。要想作出在事後看來無懈可擊的選擇是非理性的,因為事情的發展永遠有無數種可能性。你就滿足於一個適合你的“好答案”吧。是的,在生活伴侶這件事上也是如此。隻有最好的才適合你嗎?在存在無限選擇的年代,情況恰恰相反: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22 討喜偏誤

什麼叫討喜?科學傢列出瞭一系列因素。我們會覺得一個人討喜,如果他:(1)外表有吸引力;(2)在出身、個性和興趣上與我們相似;(3)他覺得我們討人喜歡。這三個因素是依次排列的。

“復制”是銷售的標準技巧。銷售者設法復制對方的手勢、語言和表情。如果買方語速特別慢、聲音特別低、經常抓撓額頭,賣方也同樣又慢又低地講話、不時地抓撓額頭就很有意義。這會讓買方覺得他討人喜歡,做成生意的可能性就更大。 所謂的傳銷(通過朋友銷售)之所

你在判斷一筆生意時應該堅持不受賣方影響。請你不要考慮他,更好的辦法是:請你想象他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傢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