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190)白賁無咎

2016-11-21 11:01:23

思辨:

    論證中,我們要對事不對人,要緊扣論證中給定的論點。在與他人辯論的過程當中,如果你為瞭削弱對方的論點而故意扭曲其論證過程,那就犯瞭稻草人謬誤。在這個比喻中,“稻草人”意味著容易對付的事物。在我們誤解某個論證時,或是當一些論證非常復雜,我們在理解上犯瞭一些無意的錯誤時,我們犯的並不是這種謬誤。稻草人謬誤不是無心之過,因為它是在有意歪曲別人的論點。每次,明星出軌或者婚變,都會有很多人“不再相信愛情”,感覺幻滅,人是需要有寄托,但是,人最大的寄托是強大的自我,不應該是除自我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姑娘,你要求或強迫他人照顧自己,那是給自己挖坑,是極其愚蠢的行為。姑娘,你拒絕別人照顧,拒絕因為“女性”而得到福利,那才是為自己爭自由。一定要理解這點,並按這點去做,一生才過得好。尋求他人照顧,依賴他人照顧,強制他人照顧的人,不配得到尊重,不配過得好,也不可能過得好,不可能得到尊重。無論男女。——連嶽不願承認,不敢接受愛情風險的人,是無法得到愛情的。出現林丹事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兩個幹脆:幹脆的分手;或者幹脆的原諒。介於二者之間的不甘不願,都極易淪為自我摧毀。婚姻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當事人自己的契約,外人並不知道。圍觀可以,畢竟都愛看熱鬧。千萬別入別人的戲,將自己的悲情或訴求代入,希望謝杏芳搞死渣男的激情後面,往往是你自己受傷後的復仇欲。對他人的私事太過憤怒,出現這癥狀時,得先關心自己的健康。——連嶽“他們先做瞭,所以我們應該以牙還牙。”但是,如果他們所做的是錯的,我們的行為就成瞭一種報復,雙方都是錯的也不能使這種行為立刻變成對的。能不傳話,最好不要傳話;能不套話,最好不要套話;能不涉入背後的評論,最好不要涉入。讓自己像沙灘,多大的浪來瞭,也是輕撫著沙灘,一波波地退去。——《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對人說不,很難很難。但如果你沒有學會說不,人生就會遭遇大麻煩。成熟的人,能夠清晰認知自我與他人的邊界。邊界之內,是你的權益。邊界之外,是合作的領域。 不成熟的人,權益邊界含混,內心充滿恐懼。必須要克制內心的懦弱,讓頭腦明晰起來,才能夠讓人不敢無理對待。如果真相隻是一個我們永遠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那邏輯就不值一提。因為如果是那樣,所有推理的總和其意義也抵不過一個無用的實踐。而不可知論者既不否定真相的存在也不認為它可望而不可即。他們僅僅是聲稱人們對任何確定的事物的真相都所知甚少。論證是理性的探討,不要將它和爭吵混為一談。論證的目的是發現真相,爭吵的目的是擊敗你的對手。有許多人,雖然他們願意和你爭吵,但卻不願意或者沒能力和你進行論證。不要浪費時間、精力和這種人進行爭論。一個社會有三大底線行業:1、教育,2、醫療,3、法律。無論社會多麼不堪,隻要教育優秀公平,底層就會有上升希望;隻要醫療不黑暗墮落,生命就會得到起碼的尊重;隻要法律秉持正義,社會不良現象就能被壓縮到最小……如果三大底線全部洞穿!這個社會就是地獄!

常識:

    “以前事情都是這樣處理”的事實並不能成為強制後來者遵循老方法的充分理由。到底采取什麼方法完全取決於目前的實際情況。習慣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不分析實際上是否值得就遵循習慣做事,我們就會成為習慣的奴隸。在評價給定的實踐時,我們關註的焦點應該是實踐本身,而不是它的歷史。每一個生命體都是受基因操縱的生存機器,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基因總是無意識地操縱生命個體做出種種行為,竭盡全力維護自己的基因,甚至不惜赴湯蹈火。——《自私的基因》美國時間2016年11月17日凌晨0點45分,在3GPP RAN1 87次會議的5G短碼方案討論中,歷經千辛萬苦,中國華為公司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最終戰勝列強,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最終方案。我們每一種缺陷都有補償,吝嗇說是經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因此世界上沒有自認為一無可愛的女人,沒有自認為百不如人的男子。——《寫在人生邊上》我曾經問過吳軍老師:電腦會進化成獨立的意識嗎?他說:現在還看不到這種可能,因為電腦還沒學會犯錯誤。犯錯誤,是獨自進化的基本條件。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業促銷。有商業促銷,就有直接或間接的“欺騙”。很多人都明明知道前面是陷阱,卻依然管不住蠢蠢欲動的心。皆因人性弱點的克服,是如此艱難。成功就是利用別人的人性的弱點,同時要小心自己的弱點不讓人利用。世界是勢利的,包括做父母的,不要與這個人性對抗。要想影響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過得好,你成功,你有錢,你有名,你受人尊重,你說話的份量就重。你要過得好,才能為你的理念加分。贊揚人的時候,要用真名,要說細節。批評人的時候,要說某人、當案例說道理就行瞭,能模糊化處理模糊化處理,不方便的,就要找別人征求同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常識是對日常生活中顯而易見的事物的敏銳洞悉。它以可靠的辨別力為標志,以語言作為首要的揭示事物的方式,不欺瞞,將語言的作用定位於表達而不是炫耀。常識更接近本源,服務於推理的基本原則。它是被亞裡士多德定義的“理性的動物”所共享的普遍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