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2 11:00:43
脈絡三:我們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且可能為錯誤的選擇而後悔。每個人都是別人生活的智者,而是自己生活的迷者。每當你的閨蜜因為感情問題咨詢你時,你常常會迅速判斷然後告訴她:那種渣男有什麼好留戀的,我要是你就馬上分手。
為何選擇變得如此容易?因為你不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失戀的是她又不是你。換做是你,讓你陷入痛苦的無非又是同樣的處境:如果我再給他一次機會,萬一他改邪歸正;如果我錯過他,萬一錯過自己的真命天子,我會後悔的。這就是懼怕後悔而帶來的選擇焦慮。
總結一下:我們面臨的那種引發選擇焦慮的問題往往是那些“擁有很多選項,但每個選項各有利弊,且每個選擇質量都很重,可能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影響,而需要抉擇並且承擔後果品嘗後悔滋味的人是自己”。
重點來瞭,面對這樣的選擇,如何擺脫選擇焦慮?
首先我們要知道消除選擇焦慮的終極辦法是:減少選項直至消滅選擇。因為沒有選擇或隻有一個選擇時,人往往是無壓力或幸福的狀態。例如買100萬或500萬的房子跟我沒關系,因為我沒錢。給我一張北大的錄取通知書我會開心死瞭,但同時給我北大、清華和香港大學的通知書就未必是幸福的事瞭。
面對決策困境,老邪這裡給出幾個減少焦慮的方法供參考:
一、從未來或者當下的關鍵要素出發做選擇。生活中面臨的很多選擇,從時間維度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對當下的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以及對未來的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區分選擇所屬的類型,找到其中的關鍵因素做抉擇。例如賣腎買iPhone還是買小米手機?這個選擇題明顯偏向於對當下生活有影響,因為明年免不瞭再次賣腎。那麼當下的階段,你對於手機的關鍵要素要求是什麼?隻是用來打電話發微信還是玩大型遊戲?更在乎手機的品質面子還是口袋裡的錢?
同理,選擇離開北上廣還是留在北京奮鬥?這是對未來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的選擇。那麼未來你希望自己或孩子留在教育環境更好的北京還是回老傢受教育,教育是你在乎的因素嗎?你現在的年齡是20歲還是40歲,奮鬥十年是否能有獲得未來的可能性?如果你隻有20歲,從未來出發當然可以選擇留在北京試試看。
二、做足夠好的選擇而非最好的選擇。選擇的痛苦來自我們的貪心或者完美主義。什麼都想要,但想要的和選擇的之間存在差距。例如選擇瞭做公務員,就很難依靠這份工作成為超級富豪,如果你兩者都想要,可能會在未來陷入危險境地。
例如剛畢業就拿到瞭百度、騰訊、阿裡的OFFER,選擇哪個會很焦慮的話,其實你隻需要知道這幾個公司對你來說都是足夠好的,未必非要選擇最好的,因為最好的標準很難衡量且隨時間變化,那麼不如隨便選一個就開心去吧。記住老祖宗的智慧:弱水三千,隻取一瓢飲這叫知足常樂。
三、不停行動迭代改進,讓選擇變得正確。選擇讓你焦慮的另一個原因是擔心後悔,萬一在北大和清華的錄取之間選擇瞭北大,發現自己不適應不開心怎麼辦?要知道任何領域都有極其牛逼的人,賣一瓶辣椒醬也可以成就老幹媽,啃個鴨脖子也能做成上市公司的周黑鴨。打撲克牌你最佩服或最痛恨的一定是那個拿著一手爛牌最後還打贏的人。
是我們的執行讓選擇變得正確,而非選擇一個正確的選項就能躺著成為馬雲爸爸,你不會真的認為馬雲成為首富是因為當年選擇瞭電子商務這條路嗎?那請問他的競爭者怎麼沒有成功。選擇一個不差的選項後迅速行動起來,除瞭死亡,人生沒有終局的對錯,隻有階段性的成敗,隻要不停行動,你會面臨接踵而來一個有一個的選擇機會去翻盤。我問過一個撲克高手贏的秘訣,答曰四個字:不下牌桌!
著名經濟學傢李稻葵曾在演講中談到“選擇問題”時,講過一個小故事:我小時候受過一次奇恥大辱,其他小朋友當眾把褲子扒瞭下來。當時我去找老師解決,老師說你一個堂堂男子漢,被人扒瞭褲子還有臉來找老師;我又去找父母,但父母會認為事出有因是不是我先欺負瞭別的小朋友。當我沒有選擇,發現能夠依靠隻有自己,於是我先求媽媽給我買瞭一條紮的更緊的褲腰帶,這叫守住底線。同時我鍛煉跑步和身體,並且觀察別的小朋友打架技巧,隻到有一天他們又來欺負我,我打贏瞭他們,我嘗到瞭主動出擊獲得勝利的喜悅。
現在的年輕人面臨的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我認為年輕人應該迅速明確一個自己人生的大方向,消滅其他選擇,守住生存底線的同時背水一戰,這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潛能被激發,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人生的選擇其實隻要抓住兩頭,守住生活底線以及你要去的大方向,其間的部分都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