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7 11:00:58
這種通過將責任推卸給別人,要求別人為自己的負責的行為,一種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就是:道德綁架。這種道德綁架廣泛的存在於親情、友情、愛情、社會公德等各種層面,作為個人而言,我們一方面要學會自己為自己的責任和選擇完全負責,更重要的是:要有拒絕別人對你的道德綁架的勇氣和認知。
我知道大多數人現在還沒有勇氣說出:“這和我沒有關系,這是你自己的事。”但是一旦你理解並能夠在別人對你道德綁架的時候堅定地拒絕他,我想這對你而言一定是意味著一個巨大的飛躍。
一個人從孩子變為成人的最根本的變化在於:從依賴機制向責任機制的轉變。
這意味著一個人要逐漸的接受生命的真相,接受痛苦是無法逃避和避免的這個事實,他能夠為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而不再依賴別人,不再逃避問題。
所以,假如一個人在生理年齡上已經成年,但心理上仍舊是依賴機制的話,那他就會成為一個“巨嬰”。那個聲稱“如果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瞭”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把責任推給子女,並試圖以此來控制自己的子女的“巨嬰”。這個母親的這種行為會對他的子女造成非常值得重視的傷害,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甚至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他會認為自己是導致很多問題和錯誤產生的根源,他沒有辦法接納和愛自己。
所以這樣的子女就非常容易成為第二種人:他們總是會下意識的去承擔別人的責任,於是他們的人生在很多時候都是一出悲劇。他們要承受許多本來不屬於他們的痛苦,在這種痛苦之上往往還要受到內心的沖突與自我否定的痛苦。
習慣為別人承擔責任,習慣將一切的錯誤都歸結於自己身上的人往往脆弱而敏感,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往往不敢甚至根本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已經習慣瞭去包容別人、去為別人著想,他們害怕“麻煩別人”,他們習慣瞭委屈自己去成全別人。
這樣一種心態對一個人的傷害簡直罄竹難書。
首先是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一切的未被表達和釋放的需求,一切悲傷、憤怒、不甘、痛恨的這些情緒他們都沒有辦法對那些傷害他們的人或事表達出來,於是,這些負面的情緒就會被壓抑在心裡,造成對自己的攻擊。
這種對內攻擊首先會讓你不由自主的否定自己,你會變的脆弱而敏感,但是你又害怕被別人看到你的這一面,於是在壓抑之上又形成瞭第二層壓抑。
當你建立瞭“以別人的需求為主”的這種心態時,自然而言的就會形成一個鏡面心態:我不重要。
我想不需要我多說,你想一想,一個人活在世上,而他認為自己不重要,這會令他的人生何等的不幸呢?
希望別人為自己負責,和過度為別人負責,我們都可以用一個概念來涵蓋,我稱之為:責任邊界。
責任邊界是指:一條區分是你的責任還是別人的責任的分界線。邊界之內的責任,你要百分之百的負責,邊界之外的責任,則和你沒有絲毫的關系。
一條清晰且明確的責任邊界對我們的人生而言絕對意義重大,對內能為自己完全負責,你就會變得成熟而獨立,對外不為別人負責,你就不會產生毫無必要的自責和自我否定。
那麼,明明清晰地責任邊界無論是對我們自己還是對他們都有好處,可為什麼這世上有這麼多的人都是責任邊界混亂呢?
刨除性格、智力、機遇等不可控因素,責任邊界混亂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原生傢庭。
我相信很多人如果不是今天看瞭這篇文章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意識到責任邊界的存在,這也就是說,責任邊界在我國是一個尚未流傳開來並被所有人重視的概念。
總體而言,西方人會比中國人的責任邊界更加清晰,這是因為西方人更加註重個人隱私,且親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的平等,父母不會對子女有過多的幹涉。而我國人情社交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邊界不清,父母總會過度的去為子女做主,或是父母心智尚不成熟會去控制子女,去向子女索取愛。並且,我國的很多“傳統美德”本質上也是在刻意鼓勵人們混淆邊界,比如婚姻要遵從父母之命,為朋友兩肋插刀,人情大於法律(送禮)等等。
所以在這樣一個幾千年來都鼓勵責任邊界不清晰的大環境下,再加上許多父母既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子女,另一方面他們的心智成熟度也令他們給不瞭子女適度的愛,所以許多人一出生就是以父母那混亂的邊界為模板,然後在整個邊界混亂的群體中長大,由此就奠定瞭他邊界混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