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1 11:00:25
文/Yoga
一個人改變自己到底有多難,這恐怕將會是困擾我一生的問題,我一直熱衷於改變自己,並且尋找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但始終卻毫無變化,最起碼在自己看來是這樣的,我將毫無改變的歸咎於自己的無知與墮落,不安於現狀卻習慣的享受安逸,毫無根據的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漫無目的的追求卻不持之以恒,這是致命的弱點。
經常反思自己到底為什麼想要改變卻一直無法付諸行動,內心明明擁有千百萬種的想法卻依然很平凡平淡和無趣的活著,日復一日。每天內心都吆喝著要做跟現在不一樣的自己,卻又被現實的壓力打敗,看,我總是這樣,總是想要逃避於這個我不喜歡的社會秩序之外,渴望像那些自由的人一樣生活著,不用考慮其他任何身邊人的感受,無拘無束,完全遵從自己的內心與精神世界。但卻始終無法邁出那一步,拼命的在原地打轉,這是我最可憐的一面。
習慣性的將自己想要培養的習慣和想要一直堅持的目標拋諸腦後,並給予他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斷的用我不是達不成這個目標而是我的時間不夠或者我又擁有瞭新的急需要完成的事情來將之前的目標給遺忘掉。這樣做的後果我自始至終都一事無成,也完全找不到認不清真實的自己,所以我開始不斷的用我很無力很無趣很庸庸碌碌來定位自己今後的人生,開始變的越來越悲觀,甚至悲觀到無法自拔的地步,但即使這樣,我也豪無改變現狀的動力,一直處於抱怨自己抱怨社會抱怨身邊一切的狀態中。
所以我愛拉裡,我瞭解他越多就發現自己越想變成他,我對他印象最深之處是在故事開始時伊莎貝爾在為瞭裝修房子而絞盡腦汁,不停的想要變換裝修風格,在她媽媽不同意時,伊莎貝爾詢問拉裡的意見,而拉裡在這時卻說,姑媽明明住的很開心很舒適,為什麼強求她換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呢,於是在剛開始,我就瞭解瞭拉裡,並且很清楚的認識到拉裡性格中的簡單與天真,拉裡的這一面,同樣也是我最需要和最渴望的一面。
我想變成拉裡,但卻不可能變成他,我無法像他一樣血液裡都充滿著勇氣,他不拘束於生活中的瑣碎,不追求愛情與物欲,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和嘲笑,隻是純粹的做自己,他在渴望獲得知識的時候就整日整夜泡在圖書館,他在追求自由的時候也同樣擁有說走就走的勇氣,他嘗試各種生活方式,去很多的國傢,隻為瞭認清自己,他所走的路是一條探尋自我之路,但往往這樣一條路走起來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困難無比甚至滿路荊棘,但在拉裡看來卻是無比的有趣和豐富。
我很難看清拉裡到底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還是一個徹底的享樂主義者,他在對探求人生意義和人性追尋道路上的執著和努力也正代表著毛姆對自己人生道路的探索。這正是《刀鋒》的魅力所在。在追尋探索的過程中不乏困難和折磨,不論是生活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疲乏,這在拉裡看來好像也都不重要,他隻是頑強的做自己,沒有絲毫的妥協與不甘,隻是一如既往的追逐著自己最初的目標,或者說拉裡根本毫無目標,隻是遵循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他不愛伊莎貝爾不愛蘇菲不愛任何人,甚至他也不愛自己,他隻是想要去愛那個以後的自己,那個認清一切認清自己真實內心的自己。這大概是真實的拉裡,是我眼中看到的拉裡。
《刀鋒》中還有一位不可或缺的存在,這便是艾略特,如果拉裡是精神的象征的話,那無疑艾略特便是物質的代表。艾略特一生都混跡於虛榮浮華的名利場,有人說這是毛姆對自己多年混跡名利場切身經驗的描寫,不得不說,艾略特的確是一個貪圖名利的勢力小人,但深度的勢力之前也不難看出他的善良與慷慨,以及對於親情之間的堅持與重視。他身上也有不少的發光點,正是因為這種真實的存在以及毛姆對艾略特語言行為上細致的刻畫使得艾略特形象無比的真實與貼近生活,相反,在回顧拉裡,反而會覺得拉裡對於精神上的追求以及他的一生來說是那麼的虛無縹緲。
“毛姆從來都不是一個聖人,相反,他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他喜歡世俗的成功,他享受名利給他帶來的便利,他的小說和戲劇作品寫的大都是凡俗之人的凡俗人生,他對人性都透徹的認識,因此對人性的弱點也有無限的同情,也正因此,他被人認為憤世嫉俗,他被人稱為犬儒主義者。”
毛姆小說中人物的分化與反差總是極其大,同樣也是這種反差的帶動使故事中的所有人物的個性更加鮮明,毛姆筆下的男主人公總是鮮少在生活中遇到,更多的隻是出現在戲劇的故事中,而女主人公們卻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