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畫內心的《刀鋒》

2016-12-11 11:00:25

先是伊莎貝爾,生活中不缺少伊莎貝爾這樣的女人,她是現實的同樣也是可愛的,她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以及自己想要擁有怎樣的人生,她即使很愛拉裡但也能克制自己,她明白愛情對她來說即使再重要也隻是附屬品,她愛一切與現實有關的東西,愛時尚的裝修與奢華的衣服,所以在最終她並沒有選擇拉裡,她無法想象那種居無定所的日子,她渴望自己的愛人有著體面的工作有足夠的金錢讓她去追求她渴望的東西,與其說是拉裡放棄瞭她不如說是她徹底放棄瞭自己,放棄瞭愛情。

但同樣伊莎貝爾也是可愛的,她即使再愛拉裡也忠於自己的婚姻,她享受著婚姻帶給她的一切安慰與幸福,但始終卻並沒有忘記拉裡,但也僅僅是一種渴望與惦念而已。伊莎貝爾更多的將自己奉獻給瞭傢庭,她並沒有錯,現實生活中,同樣也有很多人並沒有嫁給愛情,但也生活得很幸福,這類人往往都會愛上拉裡這樣的人,但卻永遠接受不瞭嫁給他們,這便是現實的規則,也同樣是很多女人的生活準則。

毛姆對於伊莎貝爾的刻畫上也下足瞭功夫,從追求愛情至上的少女,到成熟理性的女人,伊莎貝爾這個人物的形象以及性格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轉換,前後承接的又是如此的巧妙,為瞭愛情又為瞭現實與自己,這種變化看似理所應當,因為這本來就是現實世界中的規則,但卻在不知不覺中讓伊莎貝爾內心深處的世俗與貪圖名利的欲望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這就是毛姆的偉大所在,故事中很少有對伊莎貝爾貪圖名利以及享樂主義的描寫,但不經意間的細消刻畫已經使得她“物質”的一面深入人心瞭。

而與伊莎貝爾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蘇菲,這個被生活完全擊垮以至於崩潰的普通女人,她年輕時也曾是個浪漫如詩的少女,也同樣嫁給瞭愛情,並且滿足於平淡無實的生活,她愛自己的傢庭,也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傢庭奉獻著一切,可往往這種越是渴望平凡平淡傢庭生活的女人卻越是不幸,丈夫和孩子的慘死使得蘇菲完全失控,整個人完全拋掉之前的性格與形象,過上瞭與之前截然相反的生活,要是說之前她的生活是節制的樸實的充滿溫馨的,那麼現在的生活就猶如地獄一般,她開始酗酒吸毒縱欲,用盡一切手段享受生活,同樣也從這種生活中懲罰自己。她生活的並不開心,隻是這種不開心一直隱藏於她浮誇的外表之下,所以她在遇到伊莎貝爾她們時所表現出來的無所謂與自我墮落的極度釋放並不是為瞭彰顯過度張揚的性格,反而是用這種方式來遮蓋內心的極度自卑。

蘇菲是可憐的,尤其是愛上拉裡之後的蘇菲。像完全迷失自我一樣,為拉裡改變著自己,控制著自己的一切欲望,但好像所有的改變都不是那麼容易,她小心翼翼的生活中,但卻左右不瞭生活帶來的轉折,毛姆對蘇菲在重新酗酒後的心理描寫已經到瞭極致,一種壓抑的病態美,一種渴望新生但卻重新歸於墮落的現實之美,蘇菲再次的崩潰以致於之後的死亡都表現出一種自我逃避的生活方式,拉裡的出現並沒有讓她再次重拾對生活的信心,也沒有使她的生活有任何好轉的跡象,隻是讓一切變的更糟而已。毛姆筆下的蘇菲是一個擁有自由靈魂的墮落女人,是拉裡說過的那個這輩子唯一可能娶的女人。

整部小說通過對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矛盾以及探討人性到底從屬於精神世界還是世俗這一主題,來表現人性多元與執著的一面。毛姆通過對拉裡窮盡一生對追求自我以及在對到底該如何存在的探索上,將主題安放於人性應如何自我救贖。“這個主題可以說是毛姆這個表面看來憤世冷嘲的人世挑剔者和人性觀察傢一生創作的潛流,也應該是所有偉大作傢共同探索和詰問的母題。”

點評:毛姆非常會講故事,尖酸刻薄洋溢著滿滿的嘲諷,偏偏又看起來無比真誠。《月亮和六便士》裡的查爾斯,本書裡的拉裡,毛姆從不會去為一個人生贏傢去寫一本書,相反,他筆下的人物大多在常人看起來都成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會被讀者當作盧瑟的反面典型去看待,但正如毛姆說的那樣,查爾斯和拉裡都是這世界上鳳毛麟角的人物,他們沒有所謂的遠大前程和抱負,有的隻是追隨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旅程,然後各自毫不後悔地過完自己這一輩子,他們不需要活在別人認為和默守觀念建立的世界裡,他們活在自己的生活中,自由自在。這樣並不成功但心性自由的生活讓很多人向往但卻做不到。伊莎貝爾,這是個清醒且現實的姑娘,她非常明白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以及更重要的,怎樣才能過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