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4 11:00:39
~
快速走向成熟有且隻有一種方法:主動進行大量有目的性的試錯與學習。
從表面上看,「快速」和「成熟」之間有著一定的矛盾性,「成熟」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和閱歷,而「快速」則追求極短的時間內將效率最大化。
但那些以所謂的“過來人”的身份勸誡你:不要隻追求快速,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來的人,我想他們很有可能是還不太明白這個社會的規則。
成熟的本質其實就是:在對自己、對社會環境、對這個世界的運轉規則有著清醒的認識和理解的前提下,明確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標。僅此而已。
那些說成熟就是待人接物有禮貌,能理解和包容別人,能忍耐屈辱,甚至用出“溫潤如玉”這種言情小說裡的形容詞,更遑論什麼“說話慢,眼神凌厲”的等等,恕我直言,這些不僅和成熟一點兒關系都沒有,而且更多的不過是一種對所謂的“上層人士”的幻想和沉浸在中二世界裡對“裝逼”的追求罷瞭。
周國平說過這樣的一段話:“許多人的所謂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瞭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瞭。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所以成熟和世故在本質上是兩碼事。
成熟意味著一個人開始知道瞭自己是誰,他開始追求自我實現,他開始創造屬於他自己的生命的意義。而不再是被金錢,別人的認可,自身的陰影等等控制。
隻有一個人到達這樣的程度時才意味著這個人“活明白”瞭,他開始真正的在“活著”瞭。
一個成熟的人可能會彬彬有禮,也可能會氣質超群,但這些外在的表現實際上根本就無足輕重。
周恩來總理是一個成熟的人,曾國藩是一個成熟的人,莊子是一個成熟的人。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所描繪的那個舍棄一切到南太平洋和土著人一起生活的的斯特裡克蘭德,在本質上和周恩來、曾國藩、莊子是一樣。
雖然斯特裡克蘭德不通人情世故性情古怪,但於他個人而言,他拋棄瞭文明生活之後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
再看“快速”。
實際上快速和成熟一點兒也不矛盾,更不會出現許多人故作高深的勸誡:“越是追求快速的成熟越是會令你迷失方向”的這種情況。
無論任何事情,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效率最大化這本身就是對時間的節省,對生命的尊重。
在這個世界上,和你年齡相同但是比你成熟的人肯定不在少數,這也就說明瞭,在同樣的時間裡有人更快的比你達到成熟。這就證明瞭追求快速成熟的合理性和可實現性。
那麼一個人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這個人對於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和認識變深瞭。
達成一個人對於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加深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豐富且充足的閱歷,一個是從閱歷之中迅速吸取經驗和總結的能力。
這兩者到底哪一個更重要?
答案是前者。
但凡是一個智商正常的人,都天生的具備瞭從以往的經驗中總結規律,吸取經驗的能力。
並不是說總結經驗的能力就不重要,而是在閱歷和經驗有限的前提下,總結規律的能力可以發揮的空間並不大,也就是說你憑借內省和思考能夠得來的成長是很容易觸及天花板的。
而閱歷,眼界,知識的提升則是無限廣闊的。隻要做好充足的計劃,3年之內嘗試十個不同的行業、學習並熟練掌握三種技能、精讀40本不同領域的書籍是很容易實現的。
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假如他能夠在畢業後嘗試十個行業,熟練掌握三種技能,精讀40本書,那麼三年後的他與他的同齡人想必很有可能是會成熟許多的。
之所以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其中的區別就在於這個大學生是否是“主動”為瞭變得成熟而去進行的嘗試。
主動意味著你的一切行為都是為瞭你的根本目的負責,為瞭瞭解這個行業的基本信息,從業人員傾向,市場狀況,未來前景等目的而加入一個行業,和隻是為瞭找一份工作而進入一個行業,這兩者的今後的差距將是千差萬別的。
因為兩者在一開始的格局就完全不同。
格局的本質區別就在於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的最終目的所落腳的邊際。同樣是賣肉夾饃,張老板計劃做成全市知名的品牌,李碩士計劃做成遠銷海外的高端餐飲,這就叫格局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