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口頭禪”

2016-12-15 11:00:30

文/若水

你是否註意過,身邊的朋友說話時,有多少人帶著口頭禪?也許有些人說10句話,包括8個“然後”;有些人好像從來沒有過順心如意的時候,老是把“鬱悶”掛在口頭;美國總統奧巴馬不論什麼都要說個“恕我直言”;肯尼迪的女兒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曾一連說瞭142個“你知道”。不論貧富貴賤、文化素養高低,口頭禪就像黏在人嘴邊的膏藥,甩也甩不掉。

國人沉迷“十大口頭禪”

有調查顯示,目前的白領階層,四成以上都將“鬱悶”掛在嘴邊。不管是下館子點菜還是大傢一塊商量去哪春遊,有人一概以“隨便”兩字來回答……口頭禪雖然五花八門,但日前《生命時報》聯合新浪網健康頻道,涉及河南、北京、上海、廣東、湖南、湖北、浙江等十幾個大城市人口參與的調查顯示,國人最愛說的“十大口頭禪”,按排名分別是:“隨便”(10.5%)、“神經病”或“有病啊”(8.1%)、“不知道”(7.2%)、臟話一類(6.7%)、“鬱悶”(6.5%)、“我暈”(5.6%)、“無聊”(5.5%)、“不是吧?”或“真的假的?”(4.8%)、“挺好的”(4.6%)、“沒意思”(4.6%)。

銷售人員的口才,是必須要鍛煉的一個業務技能,在與客戶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由於自己的口才問題影響瞭溝通效果,最終導致交易失敗。但好口才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基本都是鍛煉的結果,今天與大傢探討的內容並不是如何鍛煉口才,而是分析在日常溝通中的一個常見的現象---口頭禪的問題。

口頭禪原因淺析

口頭禪是慣性思維的表現

通常我們經常重復的話語,或者身邊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會形成口頭禪。比如在一些小的環境,傢人之間,同學之間,朋友之間,經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會被模仿,最終形成一種習慣。有朋友說他的口頭禪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其實可以做個試驗:用錄音設備錄下自己的發言就可以發現,很多時候口頭禪都是脫口而出,基本沒有經過思考。這就屬於慣性思維控制瞭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久而久之形成瞭習慣性的話語,隻要面臨的環境與口頭禪形成的環境有所類似就會非常自然的脫口而出。

口頭禪是思路中斷的表現

在面對面的交流中,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沒有的準備,當人比較緊張的時候也會導致口頭禪的出現,企圖用口頭禪來連貫已經中斷的思路,我自己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最近的培訓中發現自己有個詞匯使用的頻率過多,是“也就是說….”,自己分析瞭一下,基本都是思路不流暢的時候出現的這句話,偶爾是用來加深上一句話的解釋,但還是前一種原因較多。於是也刻意觀察瞭身邊的人,也發現瞭類似的話語:比如“就是這樣”,“還有就是”等。此類口頭禪如果堆砌起來,會讓你的聽眾無法很好的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

口頭禪的危害

口頭禪帶來的危害之降低溝通效果

口頭禪帶來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使我們的溝通效果下降,原本可以通順的一句話因為口頭禪的加入變得讓人難以理解,特別是一些剛出來做銷售的人員,在陌生拜訪客戶的時候由於不註意自己的口頭禪導致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影響,比如“我X”、“他媽的”一類低俗的口頭禪更是危害巨大,畢竟是在於客戶交流,不是無話不說的朋友,就算無話不說的朋友也要克制自己,免得形成習慣。

口頭禪帶來的危害之容易產生誤會

有些人在評價一些事情,或者描述一些事情的時候,習慣性的會把口頭禪融入到自己的介紹中去,經常會使對方產生誤解,因為說話的人往往沒有註意自己的口頭禪問題,而對方在全神貫註聽你的評論或者描述的時候,就會誤解你的口頭禪也是解說的一部分,從而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口頭禪的危害之容易暴露內心心理

在《解讀口頭禪》一文中對口頭禪的分析非常的到位,我這裡引用過來大傢一起探討下:

《解讀口頭禪》

口頭禪為——說真的,老實說,的確,不騙你
這種人有一種擔心對方誤解自己的心理,性格急躁,內心常有不平。

口頭禪為——應該,必須,必定會,一定要
這種人自信心極強,很理智,為人冷靜,自認為能夠將對方說服,令對方相信。但當“應該”說得過多時,反而說明他有動搖心理。

口頭禪為——聽說,據說,聽人講
所以用這些口頭禪,是為瞭給自己留有餘地。這種人的見識雖廣,決斷力卻不夠。很多處事圓滑的人,易用此類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