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不是美國最自戀的總統

2016-12-18 11:00:32

也許你可能會認為尼克松應該屬於外向型自戀者。但他的矛盾性格以及他的自我克制,都透漏出他真正的動機,他想呈現給大傢一個形象:具備約翰·肯尼迪般的魅力,擁有丘吉爾、戴高樂的領導才能。他希望媒體看到他危急時刻“冷靜鎮定”,他深藏不露、“堅定又靈活”。這些表明尼克松更具共享型自戀特質。這在他晚年極力改變他在美國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挽回自己的聲譽的行動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在此後20年的時間裡,尼克松不斷反思自己,積極參與國際間事務,為美國的在任總統出謀劃策,在國內外講演數百次,寫出瞭包括《尼克松回憶錄》《六次危機》和《領導人》在內的8部暢銷書。尼克松以極大的耐心和真誠的悔恨來求得公眾的原諒,並用實際行動來等待時間的裁決。他的行為終於讓美國人感動瞭,他重新贏得瞭人們的信任。

內向型自戀者 

內向型自戀者(科學文獻裡又稱脆弱型、隱蔽型或過敏型)和其他自戀者一樣,深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好。但是他們內心害怕受到批評,所以對他人誠惶誠恐,甚至對關註避之唯恐不及。他們看上去羞怯而謹慎,容易讓人誤以為他們是自卑者。但是,他們和自卑者不同,他們並不覺得自己低人一等。他們相信自己擁有未受承認的才智和秘密的天賦。相信自己更瞭解、更熟知自己周圍復雜的世界。在自我報告中,他們認同的描述有“我覺得自己的氣質不同於常人”。

在外人看來,內向型自戀者敏感又脆弱。他們說話老是揪著對方不放。不大得體的詞,語調上的變化,甚至往旁邊看一眼,都會遭到他們的質問,“你這是什麼意思?”或者“你幹嘛轉過頭去?”內向型自戀者的固執飽含怨氣:他們對世界“拒絕”承認自己的特殊天賦感到惱怒而怨恨。

內向型自戀者一般很“低調”,他們默默地“孤芳自賞”,因此在我們熟知的名人裡很難找到典型的內向型自戀者。但內向型自戀者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隻是我們習慣性地認為他們是自卑者。

找找看,你身邊有這類型的自戀者嗎?

正如你所見,並非所有的自戀者看起來聽起來都一樣。毫無疑問,除瞭以上三種類型,我們將來會發現其他類型的自戀者。但要記住,無論他們有什麼不同,他們都有一個首要動力:他們每一個人都極度依賴於自覺獨特。隻不過采取瞭不同的方式。

《自信向左,自卑向右》

作者:( 美) 克雷格• 馬爾金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哈佛大學交際心理學課程

哈佛醫學院心理學教學教授教你 看穿人性,挖掘自己性格另一面

聰明的人瞭解他人,智慧的人瞭解自己!

 1. 作者簡介

【美】克雷格·馬爾金博士(Craig Malkin, PhD),心理學博士,哈佛醫學院教授,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首席心理學傢,臨床心理咨詢師,有超過20年從業經歷。

他曾在《今日心理學》《時代》《波士頓環球報》等媒體發表多篇社交、心理類文章,並產生瞭巨大的影響力。

其研究領重於人際關系(親人、愛人、朋友、同事)領域,並成立一傢治療與咨詢公司,以幫助他人解決瞭社交、情感上的難題而廣為人知。

2. 內容梗概

你是否有點小自戀?你是否偶爾會自卑?你在別人眼中是不是缺乏自信?

人人都是一個復雜的、不斷變化的矛盾體。有的人,我們覺得他很自信張揚,但實際上他的內心是自卑羞澀的;有些人,他的自戀會促使他更加健康自信,而另一些人的自戀卻讓他一步步走向極端和偏激;還有一些人,他們看起來低調冷漠,真實的是,在其“木訥”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火熱的心。如何洞悉他人的真實心理狀態?與他們打交道,如何才能做到遊刃有餘?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準確挖出自我的真實心理狀態,為人處世,做到不偏激、不急躁、不任性?

本書是哈佛大學教授馬爾金博士的知名心理學著作,通過多個案例,重點分析瞭人的自信、自戀、自卑三種心理狀態,及其在人際交際中的行為表現,正視自己的欲望和自身的缺陷,學會與不同性格和心理狀態的人相處,學會與真實的自己相處。

3. 編輯推薦

你是否有點小自戀?你是否偶爾會自卑?你在別人眼中是不是缺乏自信?

哈佛大學交際心理學課堂上,哈佛醫學院心理學教學教授教你:看穿人性,挖掘自己性格另一面。 

自信向左:享受偉大的幻想而不上癮,這要求一種對自我感覺良好的能力——對自尊和自我價值有穩固的意識,享受關註與贊揚,但不會急不可待,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