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書讀瞭那麼多,人生怎麼樣?

2016-12-27 11:00:38

.

偶爾想起自己讀的書,快慢不一,深淺不一,這和我們的生活沒什麼兩樣,生活也是看著追求生命的意義,絕大多數時間裡其實什麼意義也沒有。我經常說自己是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大致是想著世界未必會變好,但不妨礙現在快樂的生活。

其實讀書也一樣,不管是你精心選擇、還是道聽途說、或是別人傾力推薦,遇到好書的幾率不大,但不妨礙你去讀去思考,最好能在自己的生活裡有所體現。

2016年讀書讀的少,荒廢的緊,也是生活混亂的寫照,但好書一樣不少,盤點一下值得說的書,也算對自己過去一年的記錄吧。

一、《精要主義》

《精要主義》是大學同學公司湛廬文化出的書,湛廬一出,誰與爭鋒。錘煉+犀利,該是同學公司的產品特點。

從湛廬要書讀,是我的習慣,反正有朋友能縱容你。《精要主義》名字很中國,原文該是選擇性減少或計劃性減少的意思。斷舍離、少有人走的路,觀者之眾堪稱蜂擁,但留在大傢生活裡的都是些名言警句和說辭。倒是《精要主義》,提供瞭足夠多的方法和思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裡提到最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選擇。我第二本書裡,有專門的一部分寫選擇的力量,因為絕大多數人習慣性的將人生看做被選擇或被迫的生活,於是你做的斷舍離更接近逃避和躲藏。精要主義很明確的告訴你,你走的路首先是選擇、然後是承擔選擇、然後精要你的行為習慣。這個很符合書的名字。

書裡運用的探索、排除、執行,接近於科學方法裡的一維二維搜索,估計又是個理科生的作品。但必須承認,人生科學些、方法些是很有利於搭建和取舍的。這也是這本書我覺得更值得閱讀的原因。

但很不中國化的角度是,西方思維裡幼兒及青少年時期對自我人格和性格習慣的確立影響巨大,成年後的補償性行為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而中國總是很講求修生和自強不息。我覺得這也是思維上比較大的沖突,同樣是我們接受應用心理學書籍時,讀瞭足夠多,卻改變不瞭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點評:個人感覺是讀瞭太多,行動得太少。)

換個思維角度去讀這樣的書,才會對生活大有裨益吧。

二、《紅書》榮格

榮格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據說符合“俄狄浦斯情節(戀父戀母情節)”,幹掉父親或師父的角色,在心理學上很常見、在武俠小說裡也正常。男人或許要翻的山,第一座就是兄長、父親吧,心理學上或是武俠小說裡,幹掉老爹、師父的通常下場不好。但現實生活裡,跨越父親情結,由仰望變成平視,甚至是戰勝,基本都是成功者。榮格該算一個。

榮格成功的幹掉瞭父親般的老師,人格似乎就確立瞭,然後的然後,創立瞭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瞭“情結“的概念,人格分瞭內傾和外傾,創造性的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人格確立這個事情,是個天大的問題,西方哲學傢一碰到這問題就集體蒙圈。為什麼呢?因為那個睥睨眾生、寬恕你的神在。

榮格的噩夢開始瞭,甚至開始出現幻覺,人格的確立、精神的坍縮,幸而榮格還能繪畫,把夢境畫出來,寫出來,解讀瞭,然後就沒精神分裂。(話說,人還是要有點愛好和技能的,要不碰到糾結的事情,保不齊人就崩潰瞭。)這沒儒釋道親民,佛講拈花一笑,道講修煉飛仙,儒講天地正氣,神仙和你能平等的對視,不會讓你因為自己的存在而覺得崩潰,天人合一麼。

榮格那就真不易瞭,所有的夢境都和聖經、聖哲相關聯。從仰視神,無比的卑微,無比的懇求寬恕;到開始質疑,開始離經叛道,開始接近神,學會匍匐在地,卻內心試著抬起頭;到自身開始逐漸成形,開始散發屬於自己的光,開始與神一樣的發光;最後的最後,自己存在著,神的光芒消失,自己的光芒消失,自己的世界就是整個世界。

幸虧榮格寫瞭畫瞭,然後人格分析就成瞭,要不誰來搞出這些呢?《紅書》就是在與弗洛伊德決裂,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心理學派之間寫就的。其實想想和你的一生差不多,你學習的一切目的應該是成為獨立的人,人生的目的也是獨立人格的確立。不管你要“殺”死誰,你的老師、父母也好,還是你自己,反正要那麼做,否則你也就沒有活過。

基於這點,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雖然充滿恐懼和隱晦、艱澀。(點評:不要害怕,恐懼在你直面的時候雖然並不可愛,卻不再那麼神秘,當你找到進入的方法,那恐懼有形,你也不有瞭用力的對象,榮格稱之為“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