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2016-12-21 17:00:23

文/靜靜

題記:承認自己的無能,才能更好地成長。

不知不覺,從實習到正式簽合同,在現在的公司已經一年時間。從七八月開始逐漸忙碌起來,負責的工作內容跟之前也有所不同,以前主要處理數據,現在主要處理內容,最顯而易見的不同就是以前每天用Excel,現在每天用Word。

一前一後兩個階段,盡管做的事情比較雜,但也能從各種雜事中對各個方面都有所瞭解,收獲瞭不少。但最近卻似乎遇到瞭瓶頸,經常陷入困惑。

盡管知道自己目前的工作效率很低,卻不知道如何去優化。面對工作中的難題,以前在學校中的那些優越感,蕩然無存!

我開始抱怨,抱怨為什麼自己都在做一些雜事兒,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有什麼意義?

一開始,我任由著這種情緒彌漫;但是,很快就發現,這種情緒真是損人不利己。做不好本職工作,可能還影響其他人。

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之所以抱怨,還因為自己期望的太高,卻又不敢面對赤裸裸的現實。

本以為工作一年可以讓自己快速成長,可以對所處行業有深刻的認識,可以對工具非常熟悉,可以完全地獨當一面,可是目前離這個狀態還差瞭很多。

我試著安慰自己:要求不要太高,我已經進步很大瞭,至少我得到過上級的認可;4月份才正式簽合同,真正離開校園才8個月,離一年還有4個月。

調整好心態,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是當務之急。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效率低,主要是因為還沒有適應職場的快節奏!

在學校裡,一個課題,有足夠的時間給你慢慢去做調研去做研究,然後給出一套看似比較完整的解決方案。但是在工作中,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需要隨時調整方向和策略,遇到的問題也隨著工作內容的改變而變化。

就拿自己所在的運營部門來說,可能你才領悟到上一次運營策略的所以然,馬上又來瞭一波新的運營策略,讓你原先設定的工作計劃變成瞭不合時宜的方案。

現實的工作環境中,變量太多,再也不像學校裡做課題那樣,所有的客觀因素都是一成不變。

也許我需要改變在學校裡的做事習慣,改變以前先動腦後動手的思維慣性,試著先動手後動腦,或者邊動手邊動腦。

另外,自己也應該在工作之餘花些時間來做些準備工作,這樣才能更快地跟上業務節奏。相比其他同學,自己這一年下來,或許是加班最少的,應該說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加班,或許自己可以在下班之後花點時間開開小灶。

這裡突然想起來一個段子,“問:如何在1年之內積累3年的工作經驗?答:加班。”哈哈哈。

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抱怨可以,但一定不能忘瞭抱怨之後想辦法去解決現狀,不管是跟上級溝通、跟同事溝通,或者是自我反思,都將讓你成長。

雖說抱怨是無能的表現,但是在抱怨之後,懂得剖析自己,認清現狀,承認自己的無能,才能更好地成長。


作者簡介:靜靜,QQ/微信:1280876499;公眾號music-zone;人生三件事:伴著音樂運動、讀書、旅行。

點評:抱怨是一種情緒的舒緩,總是抱怨卻於事無補,更是削弱自己的能力,將責任往外推,怪天怪地怪別人。以下節選自知乎——愛抱怨的人抱著什麼樣心態?

每個人都見過抱怨的樣子,抱怨的行為不僅別人有,自己在生活中也會偶有抱怨與不滿,所以,抱怨的體驗對人來說並不陌生。

隻有抱怨的發生頻率高的人,才會引起別人的註意,容易給別人留下”愛抱怨“的印象。

喜歡抱怨的人一般都是心眼特別實在(缺心眼)的人,他們不擅長於察顏觀色,當你在和抱怨的人交流的時候,傾訴的欲望讓他們把更多的註意力放在自己要抱怨的對象上,從而會忽略你的感受,他們意識不到你可能隻想捂耳朵。

喜歡抱怨的人,承受生活壓力的心理能力相對比較弱,他們一遇到挫折困難或遭受不公正待遇,信心容易垮,耐性容易耗竭,抱怨是他們減緩內心焦慮的主要方式,也可以說,抱怨是他們主動地自我治療傷痛的一種選擇。

但他們並沒有想到,由於缺乏必要的自我反省意識,把抱怨的行為固化成為瞭日常習慣,對別人也造成瞭一些困擾。

用心理學來解讀,愛抱怨的人存在著一種關系訴求,他們對關系的質量感覺不滿足,就會對聽抱怨的人不斷地抱怨,以期獲得關系上的重視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