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4 11:00:40
春節將至的時候,來瞭一場寒流。而比寒流更讓人別扭的,該是那些追要欠款,或是要應付債主的人們。
年前幫朋友處理一些應付債主和追要債務的事情,然後就在各類人群裡扮演各類奇怪的角色,與其說見瞭形形色色的人,不如說見識瞭人性。
故事一,老龐是個“從小賣蒸饃,啥苦都經過”的主兒,作為項目施工方,如意算盤打的很精。甲方不差錢,管理又松散,自己還通過手段拿到瞭甲方的預算,怎麼算利潤都很客觀,拿個幾百萬空手套個幾百萬利潤應該沒問題。
中間發現不對頭啊,甲方錢也緊,這錢給的也膩膩歪歪、哩哩啦啦。撤吧,沒利潤,不撤吧,怎麼算都是個熬神的活兒。反正甲方怎麼都不會讓項目爛瞭,算是政府招商的工程,有人背書,那就繼續坐觀其變,反正甲方也沒什麼大招。甲乙雙方先對練著,互相差點成瞭仇人,卻還得在一個屋簷下討飯吃。
等項目拖瞭兩年,甲乙方都傻眼瞭,甲方要崩盤,乙方也沒得賺。再想想工程完工的決算,估計兩傢都是成瞭大叔(大輸)。年底又是拿著農民工工資說事的時候,兩傢這才想起應該一致對外瞭,坐在一起除瞭埋怨對方就是拍自己的胸脯子山響。我連毛主席都對得起,兄弟你是害慘我瞭。兩個革命志士,即將就義的感覺。
故事二,朋友的一個工程,協議簽的沒問題,前期付款也正常。工程雙方都滿意,到瞭尾款這就開始折磨瞭。雖然成本費用已經賺回來瞭,這年底是刀下見菜的時候,要回來的就是利潤。但請客送禮,就是不見錢,答應的都很好,但就是不兌現。
真到瞭年關,又開始那些老套路,泡辦公室、守會議室,再不行咱堵個門拉個橫幅什麼的。最傳統的招數最管用,倒是真有領導接見瞭。領導很客氣,朋友很惶恐。因為一入門,看到領導手裡的就是幾張數據表,會幹的不如會算的,幹活的就怕會算賬的。
領導隻說瞭幾句話,你這工程是比價的結果,沒有圍標,質量不錯,但行業利潤很清楚,你現在要的是利潤,利潤也高於行業普遍水平。先質量、後價格、再服務、最後才是付款條件。前邊做的不錯,後邊你說,一次性結清,你打折;不想一次性結清,分次分批,這次年前沒什麼錢,你自己考慮。
故事三,朋友的朋友介紹瞭個軟件項目,小股東拿大事,利潤很高。朋友沖著利潤沖進去,甚怕夜長夢多。三下五除二,調研、策劃、研討、需求認定、框架、合同等一把簽完,三個月設計,半年上線,皆大歡喜。
問題來瞭,合同簽的有問題,當時合同項目急於簽訂,朋友自己的尾款設置的太多,其他股東有瞭非議,再加上付款的延遲,軟件的問題也逐漸顯現。怨聲載道,誰用誰知道。朋友的朋友,該拿的拿瞭,不該拿的也拿瞭,這事情就隻剩朋友為難和難為瞭。
朋友要麼把軟件往好的搞,重新來過,利潤基本又變成費用,還不知道後邊錢能不能收回來;要麼權當做瞭個爛尾工程,賠沒多少,剩下的就是個你好我好大傢好,呵呵一個呵呵,哈哈一個哈哈。
迅哥兒說,他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些故事裡,誰在懷揣惡意,誰又被“惡意”傷害瞭?說好的善良呢?
或許,沒有誰會認為自己錯瞭,永遠是認為對方在惡意針對自己。我們把人生的錯覺無限的放大,然後就一次次的被社會教乖。想想人性,沒那麼多的善良,沒有善良的人性,我們又怎麼繼續我們的生活?
沉沒成本造成你自己很投入的錯覺,機會成本造成你對現有事情莫大的厭煩。老龐的沉沒成本造成瞭他的未來根本就沒有什麼利潤,但正因為沉沒成本和時間,他卻永遠不會在中途止損。賺錢不是小目標,止損倒成瞭大目標。止損點是判斷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標志,否則你永遠都會覺得自己很投入,然後就感覺很受傷。
常識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有的問題顯現,都有個基準判斷方法,那就是常識。你沒有常識,你就會迎接錯愕。比價、質量、服務、行業普遍利潤。這些點在彼此熟悉常識的人之間,最好達成一致,而任何一方缺乏或希望鉆漏洞,結果一目瞭然。
風險和你的初心有關。當我們盯著利潤的時候,卻忘瞭從開始到利潤達成間,需要做的是什麼。好聽瞭叫工匠精神,不好聽瞭是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你真能給別人解決問題,才能獲取你相應的利益。當你以為,沒有規范的做事,卻能獲取高額的利益,你錯以為那是你的能力,但結果卻會成為你收益的絞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