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4 11:00:40
沒有誰不認為自己不善良,沒有誰思考的有問題,越想獲得利益的人,不管是心思還是行動,都比其他人付出的多的多。但人性就是那樣,於是善良成瞭可有可無,沒有常識和契約,你唯一的遮羞佈就是別人的人性之惡,和自己的善良本性。我們知道冬天過去會是春天,但我們卻對自己的人性支支吾吾;我們刻薄別人的人性時,卻忘瞭自己的人性其實也是一樣的。
你想的太多,你做的太少,那麼你的善良就一文不值,你的人性就變得如此難堪。
點評:
1720年,一傢貿易公司南海公司,讓當時的英國人陷入瘋狂情緒,這傢公司1月份每股股票價格是128英鎊,到瞭7月份已經上升到1050英鎊的價格。為瞭這隻股票,政治傢忘記瞭政治,律師放棄瞭打官司,醫生丟棄瞭病人,店主放棄瞭鋪子,牧師離開瞭聖壇,就連貴夫人也放下瞭高貴和虛榮。偉大的物理學傢艾薩克.牛頓,當時正居住在泰晤士河邊的倫敦塔內,擔任英國皇傢鑄幣廠廠長,他也禁不起金錢的誘惑,參與瞭南海公司股票的交易,最終因為南海公司股票價格大跌而虧損2萬英鎊——而牛頓當時的年薪隻有2000英鎊。泡沫過後,一切恢復平靜,牛頓發出瞭這樣的感慨:我可以預測天體運動的軌跡,卻無法預測人性的貪婪。
追隨著牛頓的腳步,10多年後,一位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的青年,大衛·休謨,卻獨辟蹊徑,勇敢地向人性發起瞭挑戰,他的夢想是成為人文科學界的牛頓。大衛·休謨計劃采用牛頓研究自然科學的辦法,把人類和社會的研究建立在類似的普遍原理之上。他過著節儉的生活,並將自己的計劃付諸行動。1736年,大衛·休謨隻有26歲,卻已完成瞭今天我們熟知的這本名著:《人性論》。
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大衛·休謨這樣寫道,“在試圖解釋人性原理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在提出一個幾乎是在全新基礎上奠基的完整的科學體系,而這個基礎正是一切科學唯一可靠的基礎。”說到對人性的認識,巴菲特還稱不上先知, 大衛·休謨才是真正的先知,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為什麼貪婪和恐懼會由大腦產生?我推斷貪婪是和人的愉悅情緒相關聯的,而恐懼是和人的痛苦情緒想關聯的。獲取愉快,避免痛苦是植根於人類大腦的基因,而貪婪與恐懼也始終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財富給人類帶來愉悅和便利,這導致人類的大腦傾向於趨利避害。
休謨指出,人類不受理性的宰制。理性扮演的角色隻是工具,讓我們知道如何滿足本身的欲望,欲望的源泉來自情感:憤怒、情欲、恐懼、悲傷、嫉妒、愉悅、虛榮與希望遵照理性原則生活的矛盾情結。說來說去,人類是習慣的動物,由其情感得以運作的社會環境所塑造的產物,我們學會克制內心的熱情,依據社會的制約,謀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休謨更進一步指明:人類永遠無法克服自身或者他人狹隘的靈魂,人人短視近利,隻顧眼前。這就是人性,不要妄想去更改。
說穿瞭,人類自身無窮的欲望,我們生活的世界資源短缺的現實,本身就是一對矛盾。人們的自私自利是由我們的財物同我們的需要相比,顯得不足而激發的,而要約束這種自私,人們就被迫將自己同社會分開,並且將他們自己的財物同他人的財物區分開來。
大衛·休謨寫道:“當人們已經看到社會上的主要糾紛發生於我們稱之為外物的那些財物,以及發生於那些財物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的隨意轉移或者轉讓時,他們就必須尋求一種補救措施,以將這些財物盡可能地置於身心所固有和恒常的優點同等的地位。要做到這一點,除瞭通過社會全體成員所簽署的契約給予那些外在財物的占有以及穩定性,並且使每一個人都能安享他可以通過其幸運和勤奮而獲取的財物以外,再也沒有別的辦法。”
沒有一種情感能夠超越人類謀取利益的欲望,欲望本身卻可以加以疏導。貪婪的欲望勇無止境,也是社會的亂源。如允許大傢去劫掠鄰人,對方也以牙還牙,天下將永無寧日。若能疏導這些行動,使其朝向正面發展,對社會是有益的。你想要搶銀行,何不自己開一傢?既可以賺更多錢,又可以幫助大傢,簡而言之,將貪婪的動機轉化為社會規范,我們盡可以在社會許可的范圍內各取所需,前提是不能犧牲他人的利益。
正是勞動本身構成瞭你追求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獲得的享受,很快會變得枯燥無聊,索然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