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6 11:00:15
你相信瞭“別人”所說的這些,並認為你就“應該”去追求這些東西,你也“以為”你得到這些的話你就能快樂瞭。
因為:別人都在追求這些東西,所以你也應該去追求這些。
但事實上,「你和別人不一樣」。
你隻是從始至終都在被周圍的人“壓迫”和“忽悠”,被他們的語言和暗示蠱惑,你害怕被拋棄,於是你不由自主的就開始去追求那些別人告訴你你應該去追求的東西。
你以為當你考上好大學之後你會很開心,但是你沒有。
你以為當你嫁給一個多金溫柔的好老公時你會開心,但你反而感覺很空虛。
你以為當你贏得很多人的關註和認可的時候你就會滿足,但這種滿足卻好像永遠無法被填滿。
Yes,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就像你看重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快樂,而你父親看重的是賺到很多金錢的世俗意義一樣,你們隻是各自看重的東西不同而已,這無所謂誰對誰錯,也不存在誰的選擇更好或更壞。
這隻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和喜好,僅此而已。
但問題在於所有人都在試圖令別人變得和他自己一樣。
你父親自己看重金錢的世俗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賺錢;
你的老師看重學習的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學習;
也許等你為人父母的時候你也會給你的孩子說:學畫畫多好啊,老爸給你報個班吧!
但是賺瞭錢會開心的是你父親,學習好瞭會開心的是你老師,你女兒畫畫學好瞭會開心的是你。
這就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性被閹割和壓制的過程。
人本主義認為,“自己”是指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假如你過去的生命體驗都是你「被動」參與的,或者是按照別人的意志的生活,那麼我們就會感覺沒有在做自己。
如果我們沒有在做自己,那麼無論你過去的經驗在別人看來多麼的美好,無論別人眼中的你多麼的成功,多麼的優秀,你都會感覺到很不舒服。
幾乎所有人從一出生起都在被父母,傢長,老師等人壓制和操控著,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所以他們隻會從大人的角度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威嚇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剝奪孩子自由表達的權利。
所以幾乎從一出生的時候起到現在,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在做自己。
因為父母和外界環境的壓制剝奪瞭我們「自由探索」的機會。
那麼一個高度接納自我,能夠“做自己”的人是如何長成的呢?
那是因為他從小就有一個自由的成長環境,或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開始“覺醒”,他基於自己的天性和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在探索的過程中他發現瞭一些他喜歡做的事情,這逐漸成為他的興趣,對興趣的探索和練習越來越深入,這就內化為瞭他的理想或目標。
因為他的好奇心和天性得到瞭充分的釋放,所以他會孜孜不倦的去瞭解這個世界的廣度,鉆研這個世界的深度。
他就會充分的信任他自己的感覺,對任何事情都會有並且信任和堅持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最終,他將成為一個活得很充實,對生活充滿瞭熱愛與激情,充滿瞭創造力的人。
所以繞回我們在一開始提到的,對於“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認識的四個誤區。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在外部世界像找尋寶藏似的發掘的過程,而是一種對於自身天性的發展。
假如你抱著一種“尋找自己的“天命之事””的態度去尋找的話,那麼往往你是無法得到結果的。因為真正的答案在你自己的心中。答案不在外部的世界,不在於一個工作,一次旅遊,一次辭職,而隻在於你的內心。
並且,你是否喜歡一件事情往往也都是由非理性因素決定的。
你認為做這件事情很有前途,選擇瞭這個職業會讓你活得很光鮮,成為某種人會很酷等等,然後就想把這件事情設立為你自己的終生目標,然後試圖逼迫自己去為此奮鬥,這是不可能的。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瞭,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不會過度在意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有些人就是會一定要在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的時候才能夠開心。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然後開始看瞭這篇文章,並且還看到瞭現在,那麼你很可能是屬於後者。
那麼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那麼你的內心是不會停歇下來的。
你騙不瞭你自己,你也沒辦法用一個在別人看來很好的理由試圖說服你自己,你也的確沒有辦法強迫自己去做你不喜歡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