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8 11:00:26
比如:
成熟的「自我傾向」是指這個人能很好的維護自身的利益與尊嚴,他能明確自己的邊界所在;
幼稚的「自我傾向」則是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世界中心的全能自戀。
成熟的「虛偽傾向」是指這個人不滯於物,手腕靈活,能分清現實,隨機應變;
幼稚的「虛偽傾向」是指這個人浮於表面,毫無真才實學,而熱衷於鉆空子,走捷徑;
所以,這五個維度中的每一部分都隻是一種客觀的描述,雖然在用詞上“真實”“虛偽”這樣的表達會由於我們的溝通習慣而令很多人認為真實的特質就是好的,虛偽的特質就是不好的。
但事實上每一種傾向本身都是沒有好壞優劣之分的,關鍵在於這種傾向本身的程度,和不同傾向組合後的最終後果。
「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過度的自我就是自負,過度的為別人負責就失去瞭自我的存在感,過度的理性就體會不到情緒層面的美好,過度的感性就脫離瞭現實,且脆而易傷。
所以這五個維度中的兩個部分都不是絕對的,而是都有著不同的「程度」。適度的自我和極端的自我,這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同時,每一維度的兩部分其實也都不是對立的。並不是說這個人有著「自我」傾向他就在所有的情況中都是這樣的,他就完全不會為他人考慮瞭。
而是每一個人的本位價值標準都是非常復雜的,並且都具備著一定的「綜合性」和「具體情境性」。
我想我有必要好好解釋一下這種「復雜性」。
幾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隻能思考「簡單」的問題,這個簡單是指,問題框架內的所有存在因素都能夠清楚的被看到,處理這個問題的規則也顯而易見,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他們隻需要簡單粗暴的做加減乘除的運算就可以瞭。
而真正「復雜」的問題是那些規則沒那麼清晰,框架內的問題因素也不清晰,需要你真正用腦子去「思考」的問題。
不回你短信的就是渣男,接收難民就是聖母癌,抵制樂天就是民粹,這種給事物貼上粗暴的標簽,並以一個並不嚴謹的規則進行推導的思考問題的方式非常常見。
「復雜」的思考方式首先是不要先入為主的給事物貼上標簽,A可能的確很理性,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不會被感情所打動。
B的確通常比較自私,但現在所處的情境是他的孩子正身處危難之中。
C在自身的欲望層面上是偏成熟的,但在情感層面上卻是幼稚的。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說復雜的思考方式是困難的,因為他要考慮和處理的信息因素非常多,同時還要考慮到問題的「綜合性」——即多方因素組合在一起的對沖或疊加效果,比如:「理性」「責任」「他人」傾向的人可能會在一個將他的「欲望」傾向勾引到極致的情境中而喪失理智,做出背叛妻子的事。
所以這又涉及到瞭「具體情境性」,在不同的情景框架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情境會對人有不同的抑制或激活。
所以這就是我想講的「復雜」的思維方式:先理清情景框架,確定運行規則,再分析這個框架下的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對沖,疊加,或刺激釋放。
這種思維方式的本質,是一種“編碼”思維。
即將客觀的現實世界中的所有因素分析,整理,篩選,確定所有相關的有效因子,推理這些因子在當下這一情景下是按照怎樣一種規則運作的,那麼根據這樣一種規則運轉下去後,會導致一種怎樣的結果。
比如:在我前面這桌有三個女生,她們三個已經聊瞭一個多小時,一個女生坐在一邊,身體後傾,穿職業裝,氣度自如,對面兩個女生看起來更年輕,其中一個在玩手機,另一個女生在和對面的職業裝女生交談。
那麼我首先要思考的是,在“咖啡館”“三人會談”“看起來有些陌生”“可能是商務會談”“一人玩手機不參與的”“一方成熟且職業”這樣一種情境是由什麼樣的因素支撐起來的?
在這樣一種三方關系裡她們的相互作用的規則是怎樣的?
在這樣的三個人中,其中一個參與者在低頭玩手機卻無影響這意味著什麼?
坦白講,我的這些思考當然不可能得出什麼樣的結果,我也不可能分析清楚這些人的會談會有一個怎樣的結果,而且她們在聊什麼也和我沒有關系,即便我把她們分析的清清楚楚對於我也並沒有絲毫的意義。
但關鍵在於這種思維的方式逐漸令我體驗到一種“與上帝同在”的感覺(當然是誇張的),我想一些程序員朋友們可能偶爾也會體驗到這樣的感覺,制定規則,添加因子,就能令一個“世界”運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