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8 11:00:26
那麼回到我們前面所講的「本位價值標準」,這一點和“編碼”思維結合起來的給我帶來最直觀的一個好處就是,我幾乎能夠在半天左右的時間裡就對一個人有一個大致的掌握,甚至在一些非特殊情境裡能對他的行動和反應做出準確地預測。
另一方面,這種思維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的方式。
比如當我嘗試給我自己編碼分析時,會發現我的一些固化的評判標準和價值傾向其實在不斷地限制我。
其中最主要的兩點,一個是我過度的「欲望」傾向,導致我缺乏自制力,逃避責任,容易成癮,追求即時反饋,無法推遲自己的滿足感。
一個是過度的「虛偽」傾向,我會下意識地希望不勞而獲,好走捷徑,不夠踏實,擅長表演和包裝,有些時候無法承受生命的實相。
這種自我分析,其實也是令我能夠真切的意識到,「本位價值標準」對一個人的影響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一開始就能那麼迅速的理解到「本位價值標準」的存在的原因。
因為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彌漫著一種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幾乎在處理所有問題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都是,我喜不喜歡,我舒不舒服,我想不想做,這件事會不會令我痛苦。
我始終都是在追求一種“輕松”的生活方式,由此所導致的就是,我對痛苦的承受能力弱的可怕,內心有些過度的脆弱,而且幾乎本能地會逃避所有的責任。
最關鍵的是,由於我過於的“聰明”(這種聰明是指一種小聰明),所以我非常「合理」的將我的這種過度的逃避責任,追求欲望享受「偷換概念」為做自己、自我實現、成為我自己等等。
但我在前面已經說過瞭,「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適度的追求讓自己舒服,這對那些過度為別人而活、缺乏生命體驗的人而言,當然是對口的良藥。
但過分的追求欲望的滿足,實質上隻是在令我非常淺顯的遊移於世界的邊緣。
「擁有承擔責任的心態,擁有面對挑戰和困難的基本素質」之後的「做自己」,和「追求自身的欲望滿足,害怕痛苦,逃避責任」的「做自己」完全是不同的兩碼事情。
所以我之所以能夠真切的意識到「本位價值標準」的重要性是因為,我通過這樣一個角度血淋淋的看到瞭自己是多麼的醜陋,幼稚,和脆弱。
我時常對來訪者說的一句話是,覺察就是改變的開始。
覺察就意味著你發現瞭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是怎樣的,當你“看見”“自己的”“模式”時,其實就意味著,“你”已經和這種模式“分離”瞭。
接下來甚至不需要你刻意做什麼,你隻需要努力的保持覺察,你就能夠逐漸從這種模式中脫離出來。
就像很多人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內在客體關系模式後,他會清楚地意識到,他之所以害怕和別人發生沖突是因為他內在的那個父母會在與他發生沖突時打他,罵他,否定他。
也就是說,他害怕的其實並不是在他眼前的這個人,產生害怕感受的也不是現在的他,而隻是童年時給他留下過創傷的那種情境在當下這一刻被重新體驗瞭而已。
所以如果這個人能夠逐漸分清楚過去和現在,模式和現實,他就能夠從創傷的陰影中走出來。
當然,覺察畢竟隻是改變的開始,而不能完全等同於改變。
覺察的意義在於,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你會停止之前的做法,並嘗試和以前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和行動方式。
一個意識到他內在客體關系模式的人不可能僅憑覺察就從過去的模式中完全走出來,而是需要他嘗試著和別人發生瞭幾次沖突之後他才會發現,果然現在和以前不一樣瞭,他所本能的設想的那些最壞的結果並沒有發生,他才能從那種模式中走出來;
我覺察到我過度的「欲望」傾向後,我會嘗試著去承擔起我應該付的責任,我開始變得小心和慎重,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會再隨意的許諾。
總結而言,本篇文章講述瞭一個概念:本位價值標準。這個概念可以用於分析別人與自我反省。
兩種思維方式。
一種是“編碼”思維:確定情景框架,理清運行規則,找出這個情景下所有的有效因子,即可對這一情景做出分析和推理。
還有一種思維方式貫穿於本文的主線中,即“適度”思維:「過度」的和「適度」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所以不要簡單的給事物貼上標簽,而是要去分辨清楚這件事的「程度」。
最後,以我的親身經歷而言,改變與成長幾乎總是要伴隨著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