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2 14:02:43
在父親看來,我和弟弟所有的時間都應該用來學習,隻要用心一定能鯉魚躍龍門,同時他堅信笨鳥先飛,時常用這句話來教育我。
印象很深的是讀高中,我對語文和寫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希望大學讀中文或者新聞專業。那時候每月的讀者、青年文摘都會買來看,好文好句抄瞭一本又一本。積累的多作文就寫得好,有的文章會被整個年級的老師拿到各個班級當范文讀,自信心逐漸建立。
父親覺察出我的變化,適時的鼓勵我努力學習爭上遊,但是也不忘提醒我少看雜志,他的觀點是雜志是對成績無用的東西,休閑時間看看無妨,不能當成主業來做。高中學習壓力俱增我也慢慢放棄閑時讀書抄筆記寫作,這個愛好一放就是十年!期間追著考試分數跑的氣喘籲籲也沒有達到父母期望的高度,讀書寫作卻慢慢地丟的無影無蹤。
回頭看,除瞭多年來伴隨成長的分數,年齡增長能力卻沒有任何提升,大學畢業後拿著一紙文憑默問路在何方?這一度讓我痛苦迷茫,我找不到當年靜心讀書寫作的自己,更尋不到許多人生問題的答案。
這一迷茫又是幾年時光,三十而立,才重新拿起紙筆記錄這些年的成長。擯棄追求出人頭地的能力培養,單單尋找內心的安寧和淡然,貌似每一種興趣都可以慢慢發展。
第四,關於思想。最近在讀奧地利精神學傢弗蘭克爾的書,書中關於他的“意義治療”的闡述讓我充滿興趣。他認為人活著要尋求意義之意志,實現自我超越——即人超越現有生存狀態的層次,追求尚未屬於自身的,更高層次的東西。
青春期時我就想,人總有一死,那麼我怎麼度過我的一生?在這個問題上發散思維,我在大學時形成自己人生的終極三問:我到底是怎樣的人?我到底想要什麼?接下來我應該做什麼?
這三個問題困擾我大學四年,美好的理想和殘酷的現實割裂開來,我不知道馬上要迎來的真實的人生要怎麼選擇怎麼走。我突然變成手足無措的小孩子,焦急的時候隻能在原地嚎啕大哭。
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人生裡,沒有長輩用他的成功來引導激勵我,有的隻是父母口中如影隨形的別人傢的孩子。考上好大學就是成功,找到好工作就是成功,掙大錢才是成功,嫁個有錢人才是成功……
成年後突然發現我的追求和父母的希望並不一致,他們認為孜孜不倦的奮鬥就是為瞭追求立竿見影的即時成果。比如,父親一直希望通過我和弟弟的婚姻將我們傢庭的層次拉高幾個檔次,他也一直堅定的認為我們有這個能力。現實卻是,我們看透瞭跨階層婚姻的物物交換(僅指部分),在婚姻中更尋求彼此的真心,更看重對方的能力。
單單在伴侶的選擇問題上就與父母形成對立的思想,獨立之路自然走的崎嶇艱難。我無意抬高自己的思維境界,隻是經由多年的經歷領悟,真正有腦有顏有實力的高階層,婚姻絕對都是強強聯合;而通過與低階層,或者應該說與比自身經濟條件差的青年聯姻來實現的某種結合,必定有著你所未知的某些不足或缺陷。
人生在世,自在而為。我知道想要追求的未來遠在天邊,那近在眼前的世俗生活,它的無奈和嘈雜,自然要與一個有趣的人共同度過,不管他的出身相貌,兩顆真正相愛的心在一起,才能跨越漫長生命的長河。
最近讀到的文章很多,我的腦中思緒眾多繁雜無序,想要表達的很多,卻苦於言語的晦澀。讀書中間或摻雜著人生的思考,穿過茫茫迷霧森林,我終於看清也看透自身的能力和所處的位置。
對於遙遠的理想不再糾結,放眼當下做出改變;對於更好的生活不再奢望,珍惜現有的幸福不要讓抱怨替代瞭真實的感受;對於寫作的丟棄也不再後悔,著手準備提高爭取得到收獲。
我知道尋找自我,完善自我這條路註定很長很長,既然需要用一生來書寫答案,我又何必急於看到盡頭的結果。
點評: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人生的答案一路修正,真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做的是不再糾結於過去,不是忘記,而是選擇放下,這樣才可以更輕松地走更長更遠的路。道理是我們活出來的,而不是把自己裝進各種道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