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花錢的人越有錢,越舍不得花錢的人卻越窮?

2016-08-13 17:06:05

轉過來的,版本很多,作者不詳,我做瞭簡單的匯總整理。內容雖略有偏頗之處,理念卻值得我們思考。

生活中總有特別的發現:那些從小就大手大腳地請朋友吃飯或者花錢的人,到現在依然有條件大手大腳地花錢,而那些每次一到瞭付錢就往後躲的人多少年之後,依然過著拮據的生活!

不想不要緊,一想真的是嚇一大跳。怎麼可能?我們自古以來都是被教育著:隻有節約才能省下來,越節儉才能越攢的下錢;不管賺多少,隻有省下來的才是自己賺的等等。這些理念難道都是錯誤的嗎?

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有些人出沒於高檔的消費場所,喝的酒也從茅臺、五糧液、頂級的、珍藏版的、限量發行的,到很多都是沒法買到的內部酒,每一次消費都是幾千上萬的,奢侈嗎?當然,有人會說,這也叫奢侈?你還沒有見過更奢侈的呢?是,這咱得承認,有更奢侈的。但現在隻是舉例,為瞭說明一些事情,有一點相信大傢都認同,就是這些生活至少比一般的節儉型、安穩過日子的人在外面吃一頓也就是一二百元的花費要鋪張很多很多倍吧?

按理說,他們這樣的花錢,應該是越花越少才對啊,但是事實是,他們的錢卻是越花越多的,似乎,這又印證瞭:越花錢的人越有錢的結論。

講到此,肯定會有朋友心裡想:廢話,我要是身傢有個上億資產,不要說上億就是上千萬我也會那麼的消費的。然而,現實,究竟是先有鋪張的花錢的習慣、思維之後才變得有錢,還是有瞭錢之後才能適合鋪張請客呢??

如果是後者,那麼節儉可以致富就是正確的瞭,因為,我們也隻有靠自己的大力節儉來才能攢下更多的錢,我們也應該更加的少花錢,那樣,我們也才能早日的富裕;但是如果結論是前者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就說一貫的節儉就是錯誤的呢?或者有其他的奧秘在裡面呢?

社會上節儉的人太多太多,80%以上的人,都是在不斷的節儉著,把能省的都省下,能少開支就少開支,能存銀行就存銀行,存銀行的錢,可以說占到瞭自己財富的80%以上,而對於富人呢?他們銀行裡的存款占到自己的財富1%都不到,而這些錢也就是為瞭自己近一段時間鋪張花費的開銷,其他的錢,絕對不會放在銀行裡,不但不會,反而會想方設法從銀行裡貸款出去周轉。銀行是什麼?銀行就是一個把不喜歡花錢的人的錢聚集起來,給那些喜歡花錢的朋友花的地方。所有80%主張節儉,少花錢的人的錢,都是被哪些“大手大腳”喜歡“大手大腳花錢”的人所花著,而最可惡的是,這些人卻越花還錢越多?

但是,如果你不喜歡花錢,那麼,結果就隻有一個,那就是你的錢讓別人來幫你花。

而為什麼:越花錢的人越有錢,而越不喜歡花錢的人越貧窮呢?本質就是思維的角度不同!

節儉的人的思維模式,永遠都是:買東西的時候是想,能便宜就便宜,攢下錢還有其他的用呢,等以後錢攢多瞭再買,想的都是等有錢瞭以後怎麼怎麼樣。。。

而那富人怎麼樣想呢?他們對喜歡的東西,永遠考慮的都是:我如何做才能夠買到它呢?我如何才能賺到那麼多的錢呢?大傢發現瞭嗎,由於他們想的是如何才能賺到錢,而不是想:有錢瞭之後才怎麼怎麼樣。就這一個差距,使得富人的賺錢的點子,路子,方法越來越多,而這些都是伴隨著自己的欲望、自己的野心而成長著,今天賺的錢開上瞭桑塔納,明天喜歡上瞭別克,就開始想著現在賺的錢太少瞭,怎麼才能賺更多的錢?迅速調整自己的工作,調整自己的事業,進而來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買到,進而過著別人不可思議的生活。。。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錢是省下的。越會節儉的人,越有錢。其實,那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那個時候,每個人獲取的都是定額的財富,唯有節約,才會餘下更多。鬥轉星移,如今,人們的財富來源多元化,賺錢的概念已經覆蓋瞭省錢的意識。

另外,我們從宇宙的能量的角度來考慮,我們發現,我們內心長久的向往什麼,能量就會來實現什麼,這就是宇宙的吸引力法則。心想則事成!認真的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們的今天正是我們過去思考的結果,那麼,明天的結果,也必然是今天思考的結果!

現在認真的來回味下:越花錢的人越有錢,越舍不得花錢的人越貧窮的結論吧。

“去花錢!!去消費!!!”馬雲在他對全體員工加薪的內部郵件中一連用瞭5個驚嘆號。這封被曝光的阿裡巴巴內部郵件著實讓業界吃瞭一驚。在經濟大環境面臨空前困難之時,阿裡巴巴公司仍然做出瞭2009年加薪計劃——惟一的例外是副總裁在內的所有高層管理人員全部不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