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22:19
我其實也挺驚訝的。這些人大多在北京生活10多年瞭,怎麼會從沒在北京過過春節?都跟我一樣?
看來大傢還是更喜歡過年回傢。這個習俗,不知道是怎麼起源的。隻是為瞭團圓歡聚?還是為瞭悲傷感慨時有幾個親人互相扶持安慰?真想把那個“我是年啊”逮起來,綁椅子上好好審審丫:說,起初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是2000年來到北京的,到現在也有10多年瞭。但每逢春節,就跟所有進城務工人員一樣,逃離京城遠奔傢鄉而走瞭。沒辦法,要照古人說的,父母在,根本就不該遠遊。平時已然不尊古訓瞭,逢年過節還是努力找補一下才好。於是,一到年底,把傢中裡裡外外收拾幹凈,貼好對聯福字……就該鎖好房門,提起行李,趕緊離開瞭。
於是,每年過年時,都見有北京朋友在網上感嘆:外地人都走瞭,走到哪兒聽到的都是北京話,北京的路也不堵瞭, 種種臟亂差的景象也消失瞭,北京好像頓時安靜體面瞭許多,這才是北京本來該有的樣子。
每次看到這樣的言語都覺得很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外地人當中的一個。記得我的朋友石老師也說過類似的話,某年春節時,他在網上說過:對不住瞭各位北京的朋友,我們本來沒資格生活在這裡的,但我們太愛北京瞭,所以才不請自來,還買瞭房買瞭車賴著不走瞭。抱歉啊,北京,給您添麻煩瞭。
原話我記不清瞭,大意如此——反正是既覺得這也正是我要說的話,又覺得哪裡有點怪怪的:我們隻是換瞭個城市生活而已,又不是霸占瞭誰的媳婦兒,是吧?
沒事兒,一年到頭瞭,抱怨幾句,還是能理解的。要是換我發現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突然湧進大批外來客,就算知道都是合理合法的,估計也且得不適應一段時間呢。再者說,在北京住瞭這麼多年,抱怨雖有,溫暖還是主流——“包容厚德”已經貼得滿大街都是瞭,還要怎麼著啊?
其實,齊如山那個關於餃子的故事,侯耀文的相聲裡也有過一個類似的。那段相聲叫《火紅的心》,說的是除夕當天侯耀文傢不慎失火,左鄰右舍也紛紛送來餃子、年夜飯、各種年貨⋯⋯是啊,年味兒不獨鄉下有,處處都是大氣象的大北京,才不缺端到鄰人傢的那一盤滿懷善意的餃子。
原文:http://thisisdongdongqiang.com/archives/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