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23:20
文/片月三星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願
我可以爬過
草莓,真甜!
可是,臟瞭圍裙
上帝一定要罵我!
哦,親愛的,我猜,如果他也是個孩子
他也會爬過去,如果,他能爬過!
——狄金森的《籬笆那邊》
你是不是也會在人生的道路口躊躇不前?你是不是也會在一個小小的選擇面前猶豫不決?你是不是也為一個思慮已久的想法彷徨不定?你是不是總有些時候難以忍受抉擇的痛楚?不要擔心,靠近它,認識它,熟悉它,理解它。
一. 抉擇痛楚的前提
抉擇,挑選的意思。要進行抉擇,必然要有挑選的原則。這個原則是你在抉擇之前就已經固定下的處理事情一貫堅持的準則。很重要的一點,原則是你內心一直堅持的,你認為必須按照它來進行評判行動的,也就是說原則會對你抉擇後的行動產生持續性的影響。總體來說抉擇的個人前提是你要有獨立的相對固定和完善的判斷標準。
然而,這個原則一定是有缺陷的,一定不能準確、迅速地判斷所有遇到的事情,甚至對一些事無能為力,而這些事我們在生活中又是經常會遇到的。內心對完美抉擇並處理事件的渴望就成瞭抉擇痛楚的前提,我們知道一旦人陷入等死模式,那麼任何的抉擇都是多餘的(盡管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二. 痛楚的產生
——現實的無情與內心的準繩
不對稱(現實問題超出內心原則的能力范疇),導致痛楚的產生。當你內心無比堅定的原則,你在以往的人生經歷中一直堅守的原則遇到它無能為力的事情時,痛楚產生。這件事已經超出瞭你的原則判斷的能力范圍。你對它無法象從前那樣做出明確的結論,然後去執行。這時,你會陷入迷茫,陷入不知所措。被抉擇的對象是不變的,而你一直奉行的原則也是難以改變的,你內心的堅持與事實的無法改變之間產生瞭難以協調的不對稱。當被抉擇的對象對你越重要,你對內心原則越堅持,抉擇的痛楚就會越強烈,持續的時間就會越長。而內心的完美主義也不曾消失,欲求完美卻不去改變,更加重瞭你的迷茫、痛楚程度。
三. 理智與情感的爭執
除瞭抉擇時現實與內心原則的不對稱產生的痛楚之外,由理智與情感的爭執產生的痛苦也不容小視。一般來說,我們內心的原則都是在自身經歷(包括教育、習俗、傢庭)的基礎上,通過理性的分析整合,從而形成的,所以,原則在總體上是服從於理性的。那麼,當你所抉擇的事情是你在情感上無法接受,難以忍耐,而內心的原則卻告訴你,它應該這樣去做,你必須這樣做,由於你的原則所做出的決定會對你的行為有持續影響,所以當你的理智和情感走向極端,自我便會被扯在中間,這時痛苦便會產生。而這種抉擇困境又是很常見的,就如一個人瞭殺光你所有的親人,你自然是無比憎恨,但從法律上講,你卻不能去復仇,要把他交予法律來制裁。你內心原則之一便是要遵守法律,這時,抉擇的痛楚,內心的掙紮,接踵而至。你會怎麼做?或許這時,我們更要承認帕斯卡爾說過的:人既非天使又非禽獸,最難堪的是他想成為天使卻走向禽獸。
四. 內心原則和理智的抗衡
你的民族,你的傢庭,你當地的習俗和你所受的教育都會影響你內心判斷原則的產生,這些影響甚至是根深蒂固的,是未經過理性的考量而潛入內心中的。一般來說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一定會融入你的原則建構,但當你的理性判斷發現原則中一些方面並不完善,也不符合理性時,你便會面臨困境。神奇的是,一般情況下你不會註意到內心原則中不符合理性的部分,隻有在你做出一個選擇時,特別是做出一個難以抉擇的選擇時,你的原則便會受到理性的懷疑。雖說內心原則是被一直堅持的,但當面臨問題原則無能為力時,原則的可靠性自然受到懷疑。因此在抉擇困境中,你也面臨對固有原則的抉擇。這種雙重抉擇,雙重不確定性,便會造成雙重的痛苦。而對原則的懷疑還會造成原則的缺失,因為你隻有這麼一套,當你懷疑它時,你便無法在下次抉擇中愉快地使用它,甚至你還會審視以前做出的抉擇,以此來判斷原則需不需要修改。所以,你既無法解決現在的問題,也無法相信自己有無悔的過去,對未來就會更加無計可施,種種的不確定性便會讓你陷入更難堪的痛苦中。
五. 抉擇之後痛苦的持續與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