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走向何處?

2016-08-13 17:33:09

從1992到2012,經過幾次折騰,美國的政客們開始意識到,美國的敵人是恐怖份子與貪婪的華爾街,以及出現瞭一些問題的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而不是在反恐上站在他們一邊,並大量購買美國國債、拿外匯到世界各地救火的北京。美國總統們更是心照不宣:能在任內改變中國,自然會名垂千古;但如果改變不瞭中國,卻又同北京結下瞭梁子,他們可能就不得不立即改變自己的住處——無法連任而不得不從白宮搬傢。

從北京方面來說,四十年的風風雨雨,也讓他們積累瞭豐富的教訓與經驗。首先,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國力增強是保證中美關系正常的關鍵;你有錢有勢,局勢又穩定,美國不會找麻煩,可一旦你出現瞭問題,第一個站出來——不是出手相救而是出腳踩上一腳的一定是美國。所以,與其尋求美國人的支持,不如搞好本國民生問題。中美關系向何處去,一言以蔽之,更主要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發展與改革,而不是美國人的意圖與行為。

其次,分清內政與外交,不要搞混,更不要故意混淆,內政是關鍵。例如,臺灣問題曾經是中美之間的頭號麻煩,但胡溫上來後改弦易轍,從急不可耐的“促統”轉到團結臺灣各界的“反獨”,真是無意插柳,這一“退而求其次”反而明顯加速瞭兩岸的整合。目前臺灣問題不再是中美之間的“麻煩制造者”,美國手裡也失去瞭一個籌碼。我想,中國領導人見到外國人就表揚或者懇求人傢“堅持一個中國”的做法應該收起來瞭,臺灣問題中國內政,你沒必要見到外國人就拿出來說,等於交給對方手裡一個外交籌碼。其實,總結北京處理臺灣問題的模式,下一步可以研究用來處理西藏等少數民族,以及中國周邊的問題。

最後還不得不回到老生常談,中國有一個高山沒有翻過,自身制度與體制的弊端沒有克服,絕對權力造成的貪污腐敗、社會不公與貧富不均有增無減,這些問題處理不好,會翻車的。

中國向何處去?從目前的局勢看,應該不是在左右之間做選擇瞭,而是如何改革,如何轉型,如何發展的問題。我用中國的“國粹”麻將牌裡的“東西南北中發白”七個字來解說一下(見圖)。中國目前處於十字路口,有“東南西北”四種模式可以選擇,一個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原創性民主模式,稱為“西”。這個是很多人鼓吹的,也確實很不錯,但人傢是發展瞭幾百年才到今天這一步的,真要模仿起來困難很大,甚至有東施效顰的效果。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我以前的一些分析:民主的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

“北”邊是前蘇聯老大哥,你不改革,總會走到一夜之間出大事的,那就是蘇聯東歐的模式。這些年,北京一直警惕這種模式,避免“重蹈覆轍”。另外一個就是在我們“南”邊的那些國傢走過的路,大體可以分為南亞與東南亞模式,例如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甚至可以包括印度與泰國,總體是先民主起來。我們看到,這種模式也有很多問題。“東”指的是我們東邊的日本、韓國與中國的臺灣,從威權下的經濟發展,法治建設到城市化達到70%左右時水到渠成地實現憲政民主。聽上去讓人羨慕,但這些國傢(地區)都有很濃重的美國因素在裡面。沒有美國的壓力與影響,這種發展伊於胡底?會成為一種值得稱道的模式?

“東西南北”之間自然就剩下“紅中”,這就是中國模式,或者中間道路與中國特色。這個我也詳細分析過,大傢可以找來看看。那麼,這五條道路,五種模式,那一個夠幫助中國走向繁榮,走向“發”?如果選擇錯誤,或者有些人根本不願意去選擇去改革,抱殘守缺,我想,中國一夜之間回到“白”,一窮二白的“白板”,恐怕也是有可能的。

中國據說是唯一沒有被打斷過的古文明,在幾千年的歷史上,很多時候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一次一次都因為政治制度與體制問題被打回原形,惡性循環至今。現在是中國翻過這座大山的最好,也是最後的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且不要把逐漸理順的中美關系作為一個不思改革與進取的借口,記住,中國的制度變革與體制改革不是做給外國人看的,也不應在西方的壓力下進行,中國政治改革是順應時代,也是順應中國大多數人意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