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圍城》

2016-08-13 17:34:00

這裡第一部分應該算是結束瞭,之後就是,他們一起去三閭大學的路上所發生的故事瞭。之前看的時候沒理解為什麼一直提到李梅亭的行李和裡面裝的很多東西,但後來頓悟瞭,這就是早期的走私啊!李梅亭這個人物也是一個典型,狡猾奸詐,但又不失人氣,就是會做表面功夫,做人圓滑。好討厭這種人啊!換我也鬥不過這些人,包括之後的汪氏夫婦,高年松,還有姓韓的主任...什麼的,一大堆的官方人物,一堆堆的規矩,一打打的身份標志,記不過來,也不想鳥這些,就和現在一樣,我討厭這些瑣碎的規矩,所以不想多寫。印象最深的是趙辛楣的出走,僅僅因為和汪夫人的散步(不過一想到事情發生的年代,也就顯得沒那麼神奇瞭),還有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方鴻漸和孫柔嘉訂婚的那一段,哈哈,真的覺得好草率啊!看上去僅僅因為一場誤會和爭一口氣,但是往後讀再往回想想,貌似的確這個表面上看似那樣純真的柔嘉,卻有著那樣深的城府,她很瞭解方鴻漸,也很愛他,然後就這樣,她成功瞭。這倒也是一種榜樣,有追求,然後成功瞭。這就是簡單的生活哲理。不過在我來看”她的城府“也並不覺得有什麼,隻是一個女人努力的追求自己愛的男人一樣,隻是回想這過程,確實有那麼一點點奇怪。因為倆人好像是一直有緋聞關系,但是卻沒有真實的緋聞關系,或許是趙辛楣的出走,和學校裡的不順,讓空虛失落的方鴻漸做瞭這個決定,誰知道呢?反正最後他倆走到瞭一起,還真是為他們高興瞭幾天(因為隔瞭幾天才知道後來的不歡而散)。對於這些種種的因素是他倆訂婚到結婚的原因,我還是想要小小的總結一下:天命難違啊!錢老的命令就更難為瞭。

訂婚後,他倆就開始踏上回傢的路瞭。小插曲,他們去瞭一趟趙辛楣那裡,遇上瞭勢利的,滿是嫉妒的可憐女人蘇文紈,然後在好朋友趙辛楣的支持和鼓動下,他倆完婚瞭,這在當時也是一大突破啊。那是沒有父母參與的婚姻啊!但是最後書中他們倆弄成瞭這番樣子,也好想是老師對社會的一種妥協(我不知道,個人觀點)。

然後就應該是書的最後部分瞭,又回到瞭傢,可是一切都變瞭,這次回來他們是夫妻瞭,是有傢室的人瞭。結瞭婚,是要見傢長,這的確有點奇怪哈,比現在的人都要先進哇,直接結瞭婚再見傢長。然後加上戰爭的影響,生活變得並不是那麼好瞭,各種瑣事,各種老禮,各種....具體的,我還沒經歷過,所以想想差不多就這些吧。但是總體來說,這群富人的生活還是不錯的,都還是有仆人服侍,哎,這哪裡能說他們為生活所迫啊!但是回傢之後,生活的瑣事,傢庭的壓力,媳婦之間的勾心鬥角.....雖然沒有大量的描寫這一部分,但是我們都知道,倆個都是大學生,思想自然和迂腐的大地主傢庭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摩擦是在所難免,雖然沒有清宮劇中娘娘們那般,但是覺得倆人肯定也是被弄得心力憔悴!最後加上事業的不順,意見的不合,其實本來也沒什麼的,可是在那樣的情境下,任何的小事都可以是一根導火線,就像方鴻漸有句話說的:“隻有他的女人孫柔嘉他可以順便的罵和吵,因為她是他最親的人。”但是你說一直罵啊,吵啊,誰受得瞭嘛!最後就由於種種的各種復雜的說不清楚的原因,她回娘傢瞭!雖然最後什麼都沒交代,但是我想方鴻漸應該會去重慶找趙辛楣吧,然後他倆也就這麼拖著...誰知道呢?錢老先生也沒說啊,對吧?元芳?

在做個小總結吧,看完《圍城》,有一種淡淡的憂傷,是惋惜方鴻漸和孫柔嘉,是看到知識分子(或說人)的貪婪,自私,奸詐...等人性的弱點,還是因為感受到瞭我即將踏入的社會的世態炎涼呢?我不曉得,不知道錢老先生知道不?

總之看《圍城》之後的感覺就像是自己在那個抗戰時期做瞭一回口才極好的富二代方鴻漸。如果此時還想讓詞匯貧乏的我再總結一下的話:我隻想說就是這樣的感受。

點評:因為閱歷不同,看《圍城》的感受也會有大不同,也就是看那串葡萄的心情瞭。——錢老說:“天下隻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好的;第二種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隻有回憶。”那是否還有第三種人,其實葡萄就是葡萄?我想,看書並不是為瞭尋找某種宿命,方鴻漸的人生不是你必須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