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59:26
文/人人6分
我向來不厭惡所謂的“小三”,相反,我甚至敬佩那些為瞭真愛,努力掙脫道德枷鎖的隨心、勇敢的人,不是人人都能不顧一切,特別是社會輿論,去聽從心的聲音,做回自己。看完《廊橋遺夢》,感覺更甚。
這麼說有些駭人聽聞,你可以拿各種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向我討伐,證明我是錯的,的確,理性告訴我:我錯得離譜。但我的感性卻扣著我的心嚷嚷自語:即使全世界都說我錯,那又有什麼關系,我理解這種愛。
其實我也知道,我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決絕,就像女主角芬琪卡一樣會在傢庭責任面前躊躇,最後抱著愛的遺憾終老,我想做的不過是為這種愛情平反,爭取世俗的理解。
《廊橋遺夢》是典型的婚外戀:丈夫和兒女帶著牛去參加外地的展覽,4天後回來,留下中年主婦芬琪卡一人在傢。她邂逅瞭地理雜志社的攝影師金柏若,他的到來,喚醒瞭芬琪卡年輕時的夢,使芬琪卡明白盡管衣食無憂,但這種生活並不是她想要的,她愛上瞭金柏若。金柏若也愛她,想帶她走,然而芬琪卡終放不下壓在她命運上的傢族責任。
她說——
李察(丈夫)並沒有錯啊,我一走,他想不通他做錯瞭什麼,閑話會把他壓倒。這對他不公平,他沒有傷害過任何人。
她說——
我的女兒才十六歲,正要尋找她的幸福,我一走,對她什麼影響?
她說——
當一個女人結瞭婚,有瞭孩子。就意味著生活的起點,也意味著終點。她必須操持所有的傢務,拋棄屬於她自己的生活,盡心盡力的把孩子撫養大。等他們長大,成瞭傢。她的使命才算完成。
於是,她選擇辜負愛情,選擇留下。
而金柏若走瞭,他尊重芬琪卡,尊重這份感情,留下刻骨銘心的一句話,他說:你要知道,這樣確切的愛,一生隻有一次!
也許你會說,不過4天,陌生到相愛,這樣的愛能深刻到哪裡去呢,不過是一場自欺欺人的crush罷瞭。但我想我能夠理解,短短的4天,對於他們而言,是一輩子彌足珍貴的回憶。
於是,芬琪卡的生活又恢復瞭瑣碎和平淡,她慶幸自己還能忙碌,否則將陷入無盡思念的絞痛。
那天,傾盆大雨,她坐在車裡,看到瞭金柏若站在雨中,深情而憂傷的望著自己。
金柏若的車子停在他們車前面,芬琪卡看到他將自己送給他的項鏈掛在車內鏡上。鏡頭凝聚在芬琪卡的手上,她用力的旋轉著車門把手,千萬次地想要不顧一切,下車去追隨金柏若。隻是她沒有,即使金柏若停留在那一個世紀,她也放不下牽絆著的傢庭和世俗。
《廊橋遺夢》扔給主人公一個現實問題:愛情還是責任?問題太過沉重,無論何種選擇,都註定辜負和背叛。要麼辜負自己,要麼背叛他人,隻怪世事弄人。
好在小說的作者給瞭一個不算幸福但正確無疑的選擇,這也是該故事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
因為作者也知道一個道理:人不能隻顧自己的好惡,自私到不顧他人的地步。
他還悄悄地通過芬琪卡的口娓娓道來:我要是同你離開,會變成那個你不喜歡的我。作者也明白:愛情並不遵從我們的想象。愛情的神秘在於它的純潔與純粹。愛情是有魔力的,但如果放棄責任,這份魔力就會消失。你在此岸,愛在彼岸,遠觀而不可褻玩,一旦靠近,一旦得到,愛就消失瞭。
所以,深埋在心裡,能夠抱憾終身的是愛。而及時行樂,私奔而遠走他鄉的便是情欲。
據說,《廊橋遺夢》這部電影播出去後,離婚率比往年高瞭許多。似乎人們不願看到故事中犧牲愛而成全傢庭的遺憾,選擇用實際行動來彌補這種缺失。我想這大概不是作者願意看到的事吧,因為往往人們這樣做後會發現不僅責任丟瞭,甚至連最初那份熱烈的愛也會消磨殆盡。人性就是如此,得不到的永遠念念不忘。
所以你會看到,《蝸居》裡宋思明以死收場,而海藻最後迷失瞭自己:那是不是愛呢?
那是愛,隻是他們不懂如何把握愛的分寸。
芬琪卡的兒女知道瞭母親的事後,不是拋棄瞭他們原來不滿意的婚姻,而是開始珍惜,修補他們的傢庭,這才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
閱讀不久前分享瞭一篇《我們這是怎麼瞭?》,作者不理解為什麼有人會願意做“小三”,她以為“小三”是為瞭錢,為瞭享受。可是我卻更願意相信,許多“小三”不是這樣的,鮮少有人僅為瞭錢,而出賣自己,更多的時候,是為瞭愛,那種被世俗視為羞恥的愛。許多人厭惡“小三”,恨不能吐一臉唾沫來標榜自己的清高,隻是他們未曾經歷,不能設身處地地感受。往往他們中的許多人自己歷經瞭,才發現愛情來瞭,情非得已。給一顆寬容的心去看待吧,道德不是真理,法律常常就是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