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越學反而越蠢?

2016-08-21 11:07:52

文/古典

先給你講個故事,看你有沒有中招:

有一天,你的朋友給你“知識裝逼”瞭一個術語,牛!怎麼知道的?——他推給你一個公眾號。

你開始關註,覺得哇!大神!牛逼!長見識!

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問題也有瞭解決方法——按照這個進度,過3年就能理解宇宙終極奧義瞭。

慢慢你有瞭十多個類似的號,承包瞭你從專業、生活、工作、跑步、減肥、飲食、情感關系……等等所有的領域——咳咳,有點看不過來的你決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學習!

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上地鐵看一篇,吃飯時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頻刷,平時看不完,跑步還能刷——但是,還是刷不完!

還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媽的收藏!

這也叫“松鼠癥”——不斷攢不斷攢不斷攢……

等到收藏超過100篇未讀的時候,你終於發現收藏=永不再讀,這讓你沮喪。

更讓人沮喪的是,你好像距離寫文章的大牛越來越遠瞭——在你“學習”的這段時間,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瞭一點。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顛覆原來的牛人——哇,原來這才是對的!

別說宇宙奧義瞭,你對於生活有瞭深深的懷疑……

再好的雞湯也掩飾不瞭你日益的鬱悶——確實這個世界LOW的就是刷瞭無數文章的你。

你越來越焦慮,終於有一天,你徹底癱瘓瞭,對自己說,媽的為什麼活得這麼累?老子就是一個俗人,幹嘛沒事要成長?我要做一隻豬,一坨肉,一個死屍——你開始轉戰娛樂、小說和短視頻……

中招的請舉手。

更加讓你想抽自己的是,過瞭幾天你歇過來,你又開始瞭新一輪的循環——刷刷刷。

焦慮癥-松鼠癥-懶癌,本世紀三大絕癥,其實是個死循環。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所有的當代人都面臨兩個問題——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

信息超載老話題不多說瞭,講幾個數據: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書出版,超過4億個字;
紐約時報一天的文字量等於牛頓同時代的人一生的閱讀量;
一個專業領域,每天大概有200個公眾號正在註冊,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產生……

過去雜傢、博物傢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幹不過谷歌度娘。

知識的儲存能力,人類早就被電腦完勝瞭,知識的搜索和鏈接能力,才是學習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個趨勢也很明顯:知識碎片化。這個碎片化從3個方面開始——

首先時間和空間被打碎,移動手機允許你在三站地鐵裡聽完一本書;

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頭條或者某個博客,你並不會像看一本書一樣,知道前面一章講什麼的,後面即將講什麼,除瞭標題黨,你根本對下一個博客、內容毫無預期,隻能被動接受;

最糟糕的其實是知識結構碎片化——你並不知道是誰,在什麼情況下,針對什麼問題講的這句話。所有的信息缺乏瞭上下文,就是廢話。

比如說有段時間我刷管理類的文,你會發現在雷軍、傅盛、彼得德魯克、吳伯凡、馬雲、吳曉波……各位大佬針對同一個問題講的內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個?

其實雷軍講的是互聯網行業;傅盛講的是小企業逆襲,他正在做投資;彼得德魯克用管理在講哲學;吳伯凡老師在講中西方文化;馬雲老師在對大眾勵志;吳曉波其實是用管理談財經——更重要的是,他們講話的場合,時間點和對象你一無所知。如果一個人沒有搜索能力,他不會知道背景;沒有思考能力,不會知道為什麼——這樣單純知道一句話,比不知道更糟糕。

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腦

把前面兩個結論放一塊,結果很清晰——時間空間碎片化確實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其實也幹不過電腦),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識結構碎片化帶來的,則是學習效率的倒退和焦慮之源——因為他毀掉你的主動搜索能力和主動鏈接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極大的提高瞭並沒有什麼卵用的信息,而降低瞭最重要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深度思考是件難事,也是件需要時間和空間的事,它遠遠比迅速點開另一個同樣標題很好玩、內容很逗比的標題的文章難得多也長得多——但這個時候,90%的人會選擇點開下一個話題——你的淺薄之路也從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