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越學反而越蠢?

2016-08-21 11:07:52

這也形成一個上癮機制——瞬間點開新話題能讓你獲得“哇我懂瞭”的廉價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見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卻無法越無法深度思考。為瞭抵禦這種焦慮,你隻好繼續打開更多窗口,見證更多頂峰,然後更多焦慮。

飲鴆止渴,一直到癱瘓。

“我靠,我看瞭本書特好的書!”

“是嗎是嗎說什麼的給我講講?”

“恩……特別好!特別牛!……我講不出來,給個鏈接你自己看吧。” 

是不是這樣?

所以大部分的人學習,起初是為瞭解決問題,結果變成瞭逃避問題。他們越學越焦慮。

什麼是靠譜的學習方式?

觀察下那些給你喂知識的專傢們怎麼做的。

他們都挺賊的——專註於一個小領域,以熱點為關鍵詞,搜索他們自己專業領域的內容;然後通過新的知識結構表達出來。

他們一方面無限度的降低瞭知識的門檻,其實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間的距離。 

知識創富時代,內容創業時代——無論你怎麼說這個領域的弄潮兒,靠的都是這三個能力:在某個專業領域的專註力;與熱點、痛點和經典結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構的鏈接能力。

他們知道——即使你拿回來一百萬個知識的砂礫,也隻是沙漠,人們愛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組織的知識才是核心競爭力。有高度的知識,才有知識壓強。 

在你不斷的在沙漠閑逛,他們自己的金字塔蓋瞭起來。

怎麼辦呢?

下面是3個把抵禦碎片化,讓知識“零存整取”的方式: 

1. 學習的起點不是焦慮,而是問題 

李小龍當年剛回香港,在《歡樂今宵》上節目,節目組請來瞭一名太極拳拳師,想考驗他能不能推到對方。拳師也擺好架子等他來推,結果李小龍一拳打在對方臉上。(此處有人準備直接拉到下面準備開罵“你他媽懂個屁太極”,這就是碎片化太厲害,完全不看上下文)

李小龍想表達的是——在真實的實戰中,沒有人會等你擺好架勢,隻沖著你規定的地方打過來。

學習也是一樣——在真實生活中,環境和知識都變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學校裡一樣,系統的學好學完一門知識,然後坐在教室等著不超過知識點的考試。

大部分時間,生活會先給你一個考試,然後你根據問題,自己找出關鍵詞,開始學習。 

所以,學習的起點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曬的一本書、推薦的一個微信文、或者這個行業的一個經典教材引發你的焦慮,而應該是你真實遇到的一個問題:

1. 通過不斷的思考和對話,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個明確具體的問題——這時候,已經解決瞭一半。

2. 把問題拆分出關鍵字,然後開始搜索認知資源。

3.  找到你要到資源。

2. 擴充學習資源——人事網書

找學習資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

大部分人找資源,第一反應是上網,或買本書。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為網絡是個無底洞,這裡翻翻那裡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來。要把書裡面的內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還是你選對瞭書。

信息爆炸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篩選和刪除信息。

所以其實最好的方式是:

1. 從有經驗的人開始,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給你清晰的建議、方向和邊界;

2. 找到行業對標,看看人傢是怎麼做的;

3. 進一步用網絡搜索資料和書的總結和評論,最後才是系統的看書。

3.  721法則:留出足夠多的時間練習、思考和討論 

行動學習理論認為,人要掌握一門技能,需要有10%的時間學習知識和信息,70%的時間練習和踐行,還有20%的時間與人溝通和討論。這個原則叫做721原則。

碎片化學習對於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獨處練習的70%和討論的20%,則需要留出大量時間來系統學習——碎片化學習永遠隻是系統化學習的輔助。你需要留出足夠多整塊時間學習。 

如果能看到這裡,順便說一句——我每周隻寫一篇不那麼好讀的幹貨文,一方面因為我懶,另一方面也因為我並不認為天天刷文能對人有所幫助,每周三晚上,如果能重新思考一個觀點,做一點行動和思辨,幫助遠遠更大。(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說,記得在後面留言,做討論的20%) 

4. 輸出倒逼輸入 

如何能保證讓自己思考有體系?

我看過、試過很多方法,最後最有效的隻有一個,就是用輸出倒逼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