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越學反而越蠢?

2016-08-21 11:07:52

你可以寫文章、講課、做PPT、做讀書筆記、導圖……隻有一個要求——你的輸出有結構。

你要先搭好圖紙,設計出一個承重結構,然後鋪鋼筋,最後才放水泥和沙子。

先建立一個結構,你的知識和信息量會自動吸附在結構之上。時間一長,你會成為一個能根據結構鏈接知識的人。 

很多人會說,我不會寫該怎麼辦?

研究新建構主義的王竹立老師有一個觀點——把知識零存整取:

第一步,叫做積件式寫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邏輯的文字。(引用別人東西記得註明來源哈)

第二步,進入個性化改寫階段,在第一步的基礎上,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化,寫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側重點——現在網絡上大部分的寫作和講課都是此類。

第三步,創造性重構,在持續的前兩步積累下,創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 

大部分人的問題,都是看瞭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結論說自己完全不適合寫作,然後放棄。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動筆從第一步做起——寫作不是為瞭傳播,至少為瞭思考和學習。

希望你建立一座自己的金字塔。

點評:每個人的閱讀其實都是碎片化的,不同在於有人把自己的知識系統化瞭,而不隻是閱過即焚。我們可以看越來越有深度的文章,看的文章和書也並不需要太多,而在於多看幾遍能激發自己內心思考的文章和書,擴展我們的未知,然後去提煉、深思,組合輸出自己的觀點。如果又能遇到一個或者一群喜歡一起討論讀書人,那麼你的獲得遠比不斷地看文章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