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2 11:00:31
此外,《天龍八部》還是金書中少有的不同派別武功之間有交流借鑒、融會貫通的——這也是氣量的表現。
蕭峰少師玄苦,後從劍通,身兼少林武功與丐幫絕技,再加上他本身的天賦與後天的無數實戰,使他對武功的理解遠超常人,新修版加入他將“降龍二十八掌”精減為十八掌的橋段,十分合理;
虛竹本性慈善,不喜殺傷,故而在少林出傢時,想必是以研習佛經為要,而武功並不出色,但是輪番奇遇之下,其學武天賦便展現出來瞭,所以蕭峰在南奔途中選擇瞭他來傳授“降龍掌”、“打狗棒”時,他竟在一個時辰內就學完瞭,最後得到 的官方評語是“無往而不利”,這時再讓他去使少林的羅漢拳,隻怕也能像當初蕭峰在聚賢莊使太祖長拳一般吧;
段譽身兼逍遙派“北冥神功”與“凌波微步”,又用吸來的內力練出瞭傢傳武學“六脈神劍”,當枯榮大師為免神劍外傳而寧可燒毀時,他恐怕沒有想到正是別派的神功助力,才令神劍得以從段譽流傳;
甚至,再仔細一想,逍遙派為什麼如此厲害,其實也和博采眾長不無關系。瑯嬛福地廣收天下武學,想必不是為瞭學練,而是為瞭借鑒印證、精研創新。所以童姥才能淡淡說出“我這天山折梅手是永遠學不全的,將來你內功越高,見識越多,天下任何招數武功,都能自行化在這六路折梅手之中”這樣霸氣的話。
爭勝不易 何如雙贏
可惜的是,武林中人畢竟還是脫不出“爭勝”的樊籬,而為瞭爭勝,就極易局限於門派之別,生怕本派的精妙武功被人給學瞭去。典型的例子就是青城派和蓬萊派,相互之間為瞭提防對方學藝,可謂門規森嚴;而為瞭能夠學到對方的武藝,更是煞費苦心。可是又怎麼樣呢?兩派相爭逾百年,依舊算不得一流門派,門下最傑出的弟子,也無法在武林中排上名號。
也是在這樣局限的思維模式下,在天龍故事的最初,中原武林人士聽聞契丹武士要來少林奪經,以為遼國操練之用,大驚之下想到的解決辦法竟然是伏擊。暫且不說契丹人奪經之說有多麼荒謬,要應對奪經,最好的辦法難道不是先轉移分散經書,確保秘籍不失,再聯合群雄,以逸待勞,甚至設下機關陷阱,將前來的契丹武士一網打盡或者逐個擊破嗎?為什麼反而要自己千裡奔襲,去雁門關那樣的地方阻擊呢?
再提前話,契丹人奪少林武功,就會打仗更厲害嗎?打仗固然要提高單兵做戰能力,但是軍隊調度、主將指揮、兵形陣法、戰場地勢、武器裝備、軍人士氣等綜合起來才能影響戰局;更何況,絕大部分遼人根本沒有中原武學的基礎,卻要來練習中原武林的泰山北鬥少林絕技,可能嗎?連鳩摩智這樣的奇才都無法做到,差點招致大禍。
最關鍵的是,既然中原武林以抗遼保宋為己任,而且相信瞭契丹人可能奪取中原武功秘籍這樣的事情,那麼在這件事情之後,為什麼大傢沒有重視起來,組成大聯盟,放棄門派之見,各傢貢獻出自己的精妙武功,相互切磋研討,廣佈群眾,讓每個普通的大宋軍民都練出一身起碼是能防身的功夫來呢?既然害怕對方用這樣的方式來對付自己,自己卻誰也不提出用同樣的方式來應對,歸根結底,還是氣量不夠啊。
幸虧,世界是發展的,人們的見識、眼光與是與時俱進的。所以到瞭書末,當蕭峰選擇一個非丐幫成員來傳授“降龍掌”、“打狗棒”時,丐幫幫眾竟無人反對,足見胸襟;而到瞭後來的南宋年間,為瞭克制歐陽鋒,南帝段智興將從不外傳的一陽指傳給瞭王重陽;到瞭清朝,胡一刀與苗人鳳相互學習,引為知己……
可以說,越接近現世,開放交流的意識就越強,“爭勝”之心漸平,“雙贏”理念日盛。也正因此,歷代被認為是諷刺詩的《齊風·還》,在寬容的現代人眼中,才會普遍被解讀成獵人之間的惺惺相惜。不知道金老在寫“赤手屠熊搏虎”一章時,心裡有沒有浮現出“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這三千年前的雋永詩句呢?
點評:氣量,指胸懷度量。我們很難遇到像喬大哥一樣的大是大非,日常裡,我們更容易碰到的是一些生活裡的玩笑、工作中的沖突,這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周圍的人與你開個玩笑,和他或她一起哈哈大笑,再得體地回敬一個玩笑。如果那個玩笑開得你下不瞭臺,對方又是大大咧咧的人,你就算瞭,搖著頭莞爾。那個人是個性使然,玩笑開過頭也沒有惡意,想必其他的人也領教過他的過頭,大傢心裡都有數,知道他是個什麼人,看在眼裡就行瞭,別太過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