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在意別人想法,如何克服?

2016-12-17 11:00:40

過於在意別人想法,如何克服?

這一點一直令我很苦惱,我也一直想極力擺脫。但到後來不管怎麼嘗試卻都隻令我變得愈發敏感,愈發的在意別人。

通過不斷地摸索,直到兩年前我才徹底的擺脫瞭別人對我的看法的影響,我成為瞭一個無條件地接納自我,不會被任何的評判與對比影響的活的很輕松的人。

在這裡,我將我的經驗分享給你。全文一共八千多字,我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就能夠放下對於別人看法的在意瞭。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總會以一些很嚴苛的標準來要求我,他們總是告訴我:你還不夠好,你還不夠優秀。

他們也很少會誇贊我,給予我正面的評價,總是會拿我和別人傢的孩子作對比。

這就造成瞭我從小以來一直都是:以別人的評判標準來看待自己,試圖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別人對我的贊同或否定都會對我的情緒造成很大的影響。

不知道、也不會去表達自己的需求。

在某種程度上,我還會有一些討好別人的傾向。

後來踏入咨詢行業,接觸瞭很多也是被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而困擾的來訪者,我發現幾乎是所有的這類人都有一個共同點:童年時總是被父母或撫養者要求成為他們所期待的人。

這一點是導致我們總是會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根本原因。

我們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幾乎是造就我們未來的一切認知、行為模式的模板。但也要意識到,這是也隻是一個模板而已,在我們今後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和別人的相處與互動,令我們的這些認知和行為獲得瞭反饋和強化,由此,「在意別人的看法」才真正內化為我們的一個「基本習慣」與「核心信念」。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與迅速普及,許多心理學的概念被大眾所熟知,而很多概念在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被誇大和絕對瞭。「原生傢庭」這個詞就是其中之一。

人類的歸因傾向就是習慣於在根源處尋找答案,所以「原生傢庭」這個詞就幾乎成瞭公認的心理病癥的根本原因。

但實際上我們必須意識到,童年經歷隻是導致我們的問題的一個「觸發因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事實上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我們童年行為與認知模式的強化和重復才是導致我們問題的主要因素。

「在小的時候會被父母要求成為他們所期待的人」,有這樣童年經歷的人並不在少數,但還是有很多人雖然有這樣的經歷,卻並沒有在長大後成為像你我一樣會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人。

這說明瞭什麼?

這說明瞭原生傢庭的確令我們在一開始產生瞭這些問題,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完全是有機會、也能夠擺脫我們的這種認知模式的。

比如說你擁有瞭一群接納你的夥伴、你在學校裡成績很好不斷地從別人那裡獲得正反饋就形成瞭「無條件自尊」、你力氣很大你們班的同學都很怕你等等,這些都是有可能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的外因。

另一方面,即使你已經清清楚楚、完完整整的知道瞭你童年時和你父母的相處方式,你明確的瞭解瞭你父母對你的哪些做法令你變得這樣在意別人的看法。

但是然後呢?

然後如果你想徹底改變這個問題,還是要從你「現在」的認知與行為模式入手,隻有把你的認知與行為習慣改變瞭,問題才能夠解決。

並且,甚至是我們隻需要把你的認知行為習慣改變瞭,即便我們不知道原因,那你照舊能夠完全擺脫這個問題對你的困擾。

所以說瞭這麼多是要你理解什麼呢?

是要你理解,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於過去,歸結於原生傢庭,原生傢庭是導致你現在問題的觸發因素,但也隻是一個觸發因素,僅此而已。

有非常多的人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原生傢庭,並非常悲痛的說:我真的沒有辦法放下,我真的很痛苦,我好難過。都是過去的錯。

把問題完全歸結於原生傢庭的唯一好處就是,你可以說所有的錯誤都是父母造成的,這樣你就能繼續逃避自己的責任和你應該去面對的問題,這樣你就能變得很“輕松”瞭。

我們必須意識到,去追究是誰的錯、追究什麼原因,這對我們的問題的解決,並沒有任何的用處。

我們要做的隻是針對問題,尋找解決辦法,然後做出改變,問題就解決瞭。

如果你隻會痛苦的哭訴“我好難過”而什麼都不做,這才是導致你不斷地被問題影響的根本原因。

在明確瞭唯有付出行動才能解決問題這個前提之後,我們來看一看導致你過度在意別人看法的「直接原因」。這些直接原因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關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