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5 11:00:23
隔瞭幾年之後,我們再次碰頭,就是在分享會上,他最後一個演講,說瞭他自己活生生的青春故事,顛覆瞭我對他所有的印象。
雖然我們是兩代人,我卻找到瞭鮮明又深刻的共鳴。
大學時代,他渴望進入傳媒工作。但是一直沒有機會。
學生時代特別窮,喜歡的音樂卡帶,都要徘徊好久,因為沒錢,舍不得買。
他第一次賺到幾百塊酬勞的時候,欣喜若狂。
畢業以後真正入瞭行,當他在電視上有瞭自己的節目之後,有一次經過天橋,有一個路人轉過身來,沖著他大喊瞭一聲。哎喲,你不是那個誰誰嗎?
他心情萬分激動,期待這個觀眾喊出自己的名字。
結果那個路人說,你就是那個阿星吧!
他是阿喆。
這要是用動漫的形式來表達,他腦袋上方應該飛過去一群烏鴉。
當時他還年輕,不服氣。總有一天,他要讓觀眾都準確地記住他。
新世紀迎來新的時代,網絡繁榮,傳統媒體,從紙媒到電臺,都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他也遭遇瞭人生中的低落期,上完夜班,回傢路上看著萬傢燈火,他心中覺得,真的不甘心就這樣平淡到老。
他開始策劃各種活動,主動出擊。在中國最長的那條步行街上,創造瞭音樂電臺透明直播間。
他從主持人跨界到創業。
省臺隻批瞭300萬,他全盤構思策劃創辦長江電波兄妹公司。對於這個類型的企業來說,這是非常有限的資金。
他不服輸的性格再次幫瞭他,沒有條件自己創造條件,想方設法也要做好事情。
就這麼一路走過來,承辦瞭各種很棒的表演活動。他負責公司的諸多事情,創業型公司需要摸索道路,還要親力親為。但他一點也沒耽誤主持工作。
那個曾經為幾百塊錢主持費欣喜若狂的小青年,如今一次出場費至少五位數。
他的演講結束語是,事情就要先去做,有瞭問題再解決。人總要折騰,最怕的是什麼都不做。
我驚訝地張大瞭嘴巴。一個人到瞭中年,依然懷著赤誠的熱情,這太難得瞭。我太佩服他瞭。
-04-
我曾經做過記者,采訪過各種各樣的人。遇到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還是特別感動。真正喜歡做事情的人,眼睛裡都有光。
我特別熟悉那種光,絕對騙不瞭人。因為曾經也有前輩說,在我的眼睛裡看見過光芒。
如果把時光倒推回去,16歲那年的我,遇到今時今日的我,應該會覺得非常陌生。那個孤傲內向的少年,想象不到未來要經歷多少的挫敗,消化多少痛苦,然後在浩瀚的世界上,學會溫柔,變得聰明,掌握力量。
我在學生時代,就以散文隨筆、雜文評論,登上瞭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報名刊。後來我發現,憑借這些稿費收入,我養活瞭自己,還能給傢裡父母錢,我覺得很快樂,也很有成就感。那時候,我才十八九歲。這種感覺,我非常享受。
別人玩耍的時候,我在稿紙上窸窸窣窣地奮筆疾書。我用稿費給自己買瞭電腦,從此進入瞭寫作這個古老的行業。
曾有過漫長的低潮沉默。有一天,我獨自坐在臺階上,看著深夜的月亮,悲傷良久。我接受自己的沮喪哀傷,也會珍藏這種哀傷。當我從中走出來的時候,我情願自己成為做事勇猛、內心平和的人。
年少的我不知道自己會走到什麼樣的境地,我隻是模模糊糊地覺得,我願意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付出努力去得到,擁有更好的人生。
甚至這個“更好的人生”,也不再由別人來定義,而是我自己說瞭算。
我想要熱血沸騰,熱淚盈眶的時候,我就去做這樣的事情。哪怕昏天黑地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累得像條狗。
我想要內心安定,我也有資本回到自己一個人的王國當中。寫不需要任何人贊美的詩,視功名為糞土。
-05-
我們三個成長於不同年代的人(70、80、90),我們的故事,當你讀到瞭,也就屬於你瞭。
你對自己那麼兇狠,世界才對你稍露溫柔。這看起來很不公平,但也無所謂。你踏遍山河,一路修行,成為強大的人,從此自己對自己溫柔。
不管你從哪裡出發,都得出發。就像所有的河流都流向海。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
摘自:沈嘉柯《你配得上更好的人生》
內容簡介:本書以最真誠的人生故事,吹散迷霧,打破偏見,照見澄明的內心和方向,鼓勵我們從內心開始改變,按照所想的去生活,否則,遲早會按照自己的行為去思想。
點評:如果你在生活中真的很重視什麼東西,那就竭盡全力,不要失去它。穿過生命的荒謬與美妙,找尋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在人生絕望的時刻與美好相逢。用你的勇氣,給你的生活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