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6 11:00:22
討好者們的內心之中永遠會有一種從未向別人表達過的潛臺詞:我這樣對你好,我希望你也能這樣對我。
假如一個討好者不喜歡工作的時候被打擾,他就不會在別人工作時打擾別人;
假如他不喜歡被嚴格的要求,他就會對別人的要求非常寬松;
假如他希望在出現沖突時別人能夠理解和接納他,他就會先去理解和接納別人;
討好者們很難親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需要和要求,他們總是會試圖通過自己行動的方式來“暗示”對方:我在你難受的時候陪伴你,是希望當我難過的時候你也能走過來陪陪我;
我在你發言無人響應時回應你是希望當我出現這種尷尬局面時你也能幫我解圍;
但無論多少次孤獨時無人陪伴的失落,起沖突時對方的寸步不讓,一次次的在認真工作時被打擾,討好者們始終難以明白: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他會這樣對我?
於是他會陷入強烈的沮喪,失望,委屈,被背叛,被忽視,被拋棄,被不尊重的痛苦情緒之中。
那麼,究竟該如何改變討好型人格呢?
歸根結底,討好型人格的根源在於三個錯誤的核心信念:
1.我很弱(我還像一個小孩子一樣脆弱)
2.我必須要做些什麼別人才會愛我
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
討好者在潛意識中還是將自己認定為是一個“孩子”。
也許是早年創傷與恐懼的影響太過巨大,他的被拋棄的害怕,被忽視的失落,被打罵的傷痛,這些深刻的留存在瞭他的潛意識之中,這種創傷泛化到瞭他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導致他一旦和別人出現一點兒沖突,就會馬上“退行”到童年時的狀態。
有非常多的問題和病癥其實本身並不是多麼的嚴重,而是有這些問題的人自己將問題和病癥看的太過嚴重和恐怖,並十分堅定的認為自己受到瞭非常重大的傷害,於是問題就被誇大到“無法解決”的程度。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當事人本身逃避問題的一種手段。
“這個問題太難瞭,我解決不瞭。”給瞭自己這個放棄的理由,就能繼續輕松地生活,而不用自己解決問題,或是可以讓別人為自己負責,讓別人來幫自己把問題解決瞭。
所以討好者想擺脫討好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脆弱的孩子瞭。”
你不是那個要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的小孩,也許你現在還靠父母的經濟支持在讀大學,但即便沒有瞭父母的經濟支持你也不可能就活不下去瞭。
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任何一個超過十八歲,沒有身體殘疾或病癥的人隻要認為“沒有父母我就活不下去”這絕對都是在逃避責任和過度的軟弱。
最不濟的去飯店打工,去做些體力活,你也不至於餓死。
既然你擁有足夠的自理能力,你也已經是一個成年人瞭,所以即便是和別人發生沖突,即便你被別人拋棄,即便你不去滿足別人的需求,你也不會死。
你知道為什麼你會不由自主的討好別人嗎?你知道為什麼你害怕和別人起沖突嗎?你知道你為什麼不敢拒絕別人嗎?
因為你真正害怕的是——死亡。
死亡是最強烈、最根本的恐懼來源。
在你幼年時期,你認為如果不討好你的撫養者,你就可能被拋棄,對於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小孩子而言,被大人拋棄就意味著死亡。
這一原始恐懼是你今後所有人際關系中恐懼的根本模型。你害怕和別人起沖突所真正畏懼的也是怕被別人打死,怕別人都拋棄你——這一切都和對死亡的畏懼有關。
而你是錯誤的把童年時對死亡的恐懼帶入瞭你成長中所有的人際交往裡,你也一直還把自己當成瞭那個要依靠別人才能活下去的脆弱的小孩子。
而現在你必須徹底認識到這一點:你不再是一個脆弱的小孩子瞭。
所以即便別人拋棄瞭你,即便你和別人發生瞭沖突,即便你向別人表達出瞭你的不滿,你也不會死。
第二點你要意識到的是:追求別人對你的愛或者關註是一件無意義的事。
人在童年時期能否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這是會對一個人的一生造成巨大影響的事情。
區別就在於,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就能夠得到滿足,他們在成年後就不會始終處於一種對愛極度匱乏的心態之中,他們就不會對別人的愛有太多的執念,不會太過的在乎別人是否愛他關註他。
而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則會由於童年時對愛的需求未被滿足而對別人的愛有一種超乎尋常的執念,他們會拼命地尋找機會試圖彌補童年時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