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5 17:01:40
愈變愈大
愈變愈復雜
生物,DNA,蛋白質
它們的舞蹈愈加神奇
躍出海洋
走向陸地
站立著
具有認知力的原子
具有好奇心的物質
憑海向洋
一個好奇者在好奇
我——
一個原子的宇宙
一個宇宙中的原子
這樣的激動、驚嘆和神秘,在我們研究問題時一次又一次地出現。知識的進步總是帶來更深、更美妙的神秘,吸引著我們去更深一層地探索。有時探索的結果令人失望,可這又有什麼關系。我們總是興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鉆下去,發現無法想象的奇妙和隨之而來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秘。這難道不是最激動人心的探索麼!
誠然,沒有過科學研究經歷的人大概不會有這種近似宗教的感受。詩人不會寫它,藝術傢也無法描述這種奇妙的感受。我很是不解——難道他們都不為我們所發現的宇宙所激動嗎?歌唱傢現在還不會歌唱科學帶來的神奇美妙,科學對於人們來說還是在講課中接受的,而不是在詩與歌之中。這說明我們還沒有進入一個科學的時代。
這種沉默無歌的原因之一,大概是人們必須懂得如何讀這種音樂的樂譜才能歌唱。比如,一篇科學論文說,“鼠的腦中放射標記的磷在兩周中減瞭一半。”這是什麼意思呢?
它的意思是鼠腦中(你、我的腦子也沒什麼差別)的磷有一半已經不是兩周前的原子瞭,它們已被替換瞭。那麼我要問:“究竟什麼是載有意識的分子呢?子虛烏有麼?這些全新的分子能承載一年前在我腦中的記憶,可當時發生記憶的分子卻早已被置換瞭!這個發現就像是說我這個體僅僅是一個舞蹈的編排。分子們進入我的大腦,跳瞭一場舞就離開瞭;新的分子又進來,還是跳和昨天一模一樣的舞蹈——它們能記住!
有時我們會從報紙上念到這樣的話:“科學傢認為這項發現對於治療腫瘤是十分重要的……”。看,這報道隻註重那項發現有什麼可利用之處,而完全丟開瞭它本身的意義。而實際上它是多麼奇妙啊!偶爾,小孩子反倒會意識到那些意義;此時,一個科學傢的苗子出現瞭。如果當他們上大學時我們才教他們這些,那就太晚瞭。我們必須從孩童教起。
現在,我來談談科學的第三個價值——它稍稍有些間接,不過並不牽強。科學傢們成天經歷的就是無知、疑惑、不確定,這種經歷是及其重要的。當科學傢不知道答案時,他是無知的;當他心中大概有瞭猜測時,他是不確定的;即便他滿有把握時,他也會永遠留下質疑的餘地。承認自己的無知,留下質疑的餘地,這兩者對於任何發展都必不可少。科學知識本身是一個具有不同層次可信度的集合體:有的根本不確定,有的比較確定,但沒有什麼是完全確定的。
科學傢們對上述情形習以為常,他們自然地由於不確定而質疑,而且承認自己無知。但是我認為大多數人並不明白這一點。在歷史上科學與專制權威進行瞭反復的鬥爭才漸漸贏得瞭我們質疑的自由。那是一場多麼艱辛、曠日持久的戰鬥啊!它終於使我們可以提問、可以質疑、可以不確定。我們絕不應該忘記歷史,以致丟失千辛萬苦爭來的自由。這,是我們科學傢對社會的責任。
人類的潛能之大、成就之小,令人想起來未免神傷,總覺得人類可以更好。先人在惡魘中夢想未來;我們(正是他們的未來)則看到他們的夢想有些已經成真,大多卻仍然是夢想,一如往日。
有人說教育的不普及是人類不能前行的原因。可是難道教育普及瞭,所有的人就都能成為伏爾泰嗎?壞的和好的是同樣可以被傳授的;教育同樣擁有趨善或趨惡的巨大能力。
另一個夢想是國與國之間的充分交流一定會增加互相理解。可是交流的工具是可以被操縱的。如此說來所交流的既可以是真實,也可以是謊言。交流也具有趨善和趨惡雙重可能。
應用科學可以解決人們的物資需求,醫藥可以控制疾病——看上去總算盡善盡美瞭吧?可偏偏有不少人在專心致志地制造可怖的毒物、細菌,為化學生物戰爭做準備。
幾乎誰都不喜歡戰爭,和平是人類的夢想——人們盡可能地發揮潛能。可沒準兒未來的人們發現和平也可好可壞。沒準兒和平時代的人因沒有挑戰而厭倦不堪,於是終日痛飲不止,而醉熏熏的人並不能發揮潛能、成就大業。
和平顯然是一個很大的力量,如同嚴謹、物資發展、交流,教育、誠實和先人的夢想。與先人相比,我們確實進步瞭,有更多的能力瞭。可與我們能夠成就的相比,所達到的就相形見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