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對孩子的逆襲

2016-08-13 17:16:43

不使用“暴力教育”這個詞時,我們還容易想到兩個原因:重男輕女,不是親生的。

孩子不是親生的所以才虐待,這也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說法,就好像是,假若孩子是親生的,中國父母就會多麼疼愛似的。實際上,絕大多數殘酷虐待孩子的,就是親生父母的所作所為。

非親生,或許是我們自己小時候遭受虐待與忽視時,所使用的一個自我欺騙的常見手法吧。

至於重男輕女,在孫正雯的事件中尚未看到一點苗頭。

那麼,孫正雯的父母為何虐待女兒?或者說,中國無數的父母殘酷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女時,他們的心理是怎麼回事?

孫正雯的一篇作文。

在我看來,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傢溫尼科特發明的一個術語可以解釋——客體使用。

客體使用,意思即,嬰兒可以自由地使用媽媽、媽媽的乳房、玩具或其他人與物,而不必擔心該客體的反擊,更不必擔心這個客體會與自己斷絕關系,並且,這個客體會承受住嬰兒的攻擊而不會毀滅。他說道:

受主觀全能感的驅使,嬰兒會無情地使用客體,他創造它、利用它,完全出於自己的快樂,在完全侵吞時又毀滅它。這種體驗需要母親交出自己並能在被使用後存活。

如果母親經過嬰兒的使用不能存活,如果她退縮或崩潰或反擊,嬰兒一定會以他自己欲望的完整體驗為代價,過早在意外在性。結果是嬰兒害怕需要,害怕使用他的客體,並伴隨著對欲望的不合理抑制。

簡而言之,在媽媽這個最重要的客體那裡,嬰兒需要獲得一種自由感,他可以自由地對待媽媽,而不必擔心被反擊,也不必擔心失去媽媽。

有瞭這樣一種自由感,嬰兒才敢於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發展自己的個性,從而形成真自我。

相反,假若嬰兒發現,這樣做不行,他會被媽媽反擊,或至少會被媽媽討厭,更嚴重的是,他會被媽媽拋棄。那麼,他就會恐懼自己的人性,並傾向於以媽媽的感受為中心,從而發展出假自我。

以前我多次講過真自我與假自我,也講過嬰兒對媽媽的攻擊性,但總想對此披上點溫情的面紗,而溫尼科特的說法,很嚴重。

對於一個兒童來說,要成長起來以便能夠發現他本性的最深刻的部分,必須有人受到蔑視甚至有時受到憎恨,而無須擔心關系有徹底破滅的危險。

無情地使用客體,這一點在兩部電影中刻畫得很深,一個是《長江七號》中,先是小狄的爸爸百般折磨七仔,接著是小狄,後來是小狄的同學,但不管遭遇什麼樣的折磨,七仔仍然忠於小狄。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少林寺》。電影中,已出傢的前軍閥侯傑,被自己的小兄弟曹蠻背叛,並有辱妻失女之仇,但他即便在與曹蠻的生死搏鬥中,都救瞭曹蠻一命,最終令曹蠻醒悟,浪子回頭成為一個好人。

希望有一個人,無論我怎麼對待他,他都對我不離不棄。

這樣的話,我在太多人那裡聽到過,而七仔對小狄,侯傑對曹蠻,則可以說驗證瞭這一點,結果是,小狄全身心地愛上七仔,而曹蠻的蠻性得以化解,成為一個好人。

客體使用,在溫尼科特這裡,是嬰兒對媽媽的需求。

孝道,表面上,像是孩子的一種自我安慰——“父母一切都是為瞭我好”,更深層的地方,則像是客體使用這一願望的逆轉,我們不能在自己父母身上實現這一點,就轉而在孩子身上追求這種感覺——“我可以對你做一切,而你不會反擊,更不會拋棄我。”

所以可以說,孝道,是對人性的逆轉。

但這種逆轉是極具破壞力的。畢竟,客體使用這一點,最好是嬰兒對媽媽,因嬰兒的需求容易滿足,而嬰兒的“無情”,因其力量太小,殺傷力也非常有限,媽媽或其他人容易承受。

然而,一個成年人的“無情的客體使用”,就會變得太有殺傷力。

最有殺傷力的,是成年的父母對自己弱小的孩子的“無情的客體使用”。孫正雯真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她清晰地概括出瞭父母對她的“客體使用”需求——“你們使喚我,你們虐待我,在這個傢我沒有隱私也沒有自由。”

既然是“客體使用”,自然是“使喚你”“攻擊你”,並且,你要在我絕對控制之中,否則,我會擔心你的反擊,更會擔心失去你,所以,不能有隱私與自由。

使喚與攻擊,使得“客體使用”有瞭殘酷意味,但父母對孩子的客體使用,也有看似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