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對孩子的逆襲

2016-08-13 17:16:43

一次我在一個電視節目上做評委,大傢問一個媽媽,說說你的兒子的三個優點吧。

這位媽媽想瞭想說:第一,他無條件地愛我;第二,他包容我,我怎麼發脾氣,他都能包容;第三,他可以為我做一切。

她說完,臺下幾十個師奶激動得一起鼓掌。

這是很荒誕的一幕。這位媽媽三十來歲,她的兒子六七歲,瘦瘦小小的,怎麼看都像一個發育不良的少年,然而,他卻像是自己媽媽的“好媽媽”。

再問下去,發現這位媽媽的傢族有這樣一個傳統:做孩子時,脾氣都很好,對大人很能善解人意;做瞭父母,脾氣就變壞,為所欲為。

可以說,這個傢族,大人們都是亂發脾氣缺乏控制力的孩子,而孩子,卻被迫做瞭好父母,去承載大人們對好父母的客體使用功能。

“我是不是你們親生的?”這個問題不對。

“你們究竟有沒有拿我當人看?”這個問題是對的。

更對的問題是:“你們究竟有沒有拿我當孩子看?”

一個受虐待的孩子,他對於父母未必就是不重要的。相反,他可能是極重要的,僅僅因為他承載著父母“客體使用”的功能,就無比重要瞭。至於孫正雯,她的父母並非不重視這個女兒,他們將她送到一所昂貴的中學瞭,還為瞭上學方便,一傢人在學校附近租房住。

但孫正雯父母的心理發展水平太低瞭,他們還停留在嬰兒程度,他們沒有能力將自己的女兒當人看,他們將女兒純粹地當作瞭一個“客體”,通俗的說法,即一個物,哲學一點的說法,即,“滿足自己欲望與目的的一個對象或一個工具”。

既可以說這是基本人性,也可以說,這是她的父母自身心理發展水平有限。

這絕對不是一個受教育水平的問題。據網上消息,孫正雯的父親孫雲東,畢業於山東大學外語系,自己還開辦有一個企業咨詢公司。

——————————————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2e3pz.html

附:一個網友回復說“孝道是對孩子的逆襲”,這句話比我的標題更有力量,就拿來用瞭。估計這輩子要為逆襲孝道這件事寫上許多本書,但先寫點這一段時間的簡單思考吧。

一、
孝這個字,傳統而溫柔一點的解釋,是孩“子”承載著“老”人;殘酷一點的解釋,是砍孩“子”一刀,再把孩子埋到“土”裡。
不過,“孝”這個字,實際上有點空。要命的是“順”這個字。
順,即孩子“順”老人的意。這樣做的代價是,孩子的真實自我被犧牲瞭。這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主義哲學乃至現在的客體關系心理學都是相悖的。以我有限的知識看,猶太——基督教文化中沒有孩子“順”父母這回事。

二、
孝道是儒傢的核心,而四大儒傢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和朱子,他們都算是寡母傢庭。
孝道,的確是被統治者利用瞭,但這四子,他們所倡導的學問,首先源自他們自己的內心。在我看來,這並非是為瞭迎合統治者。
要深入地理解孝道,就必須深入地理解這些“聖人”的內心。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和作為後精神分析學派的客體關系心理學,是瞭解這四位聖人乃至我們自己內心的極佳工具。
使用經典的精神分析分析聖人,那要慎之又慎。希望以後我衣食無憂時,拿上3-5年的時間,專心研究聖人的人生與學問,就此寫一本《中國聖人》。

三、
簡單說一句。
聖人閹割瞭物欲,閹人閹割瞭性欲。

四、
相對於經典的精神分析,使用客體關系心理學進行分析就沒有什麼危險性,所以,稍談談後者吧。
客體關系心理學中的代表人物、英國心理學傢溫尼科特認為,一個孩子若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構建自我,這就是真自我;若以媽媽的感受為中心構建自我 ,就是假自我。
假自我,在溫尼科特看來,是心理問題的核心。
孝與順,就是在整個民族的范圍制造假自我。
假自我,是我們民族性,也即我們民族的集體意識與集體無意識。

五、
前不久悟出一句話,不敢直接寫,後來借助一個北韓聖人的事跡寫瞭出來:
在一個真理被逆轉的社會,做一個一本正經的好人,就等於是一個SB。

六、
被假自我束縛住的人,會有強烈的動力走向相反。
所以,倡導孝道的中國,其實做不到“尊老”;整天喊“一切為瞭孩子”的中國,實際上是對孩子最殘酷的國度;我們特別講道德,其實最不道德;私德已不怎麼樣,公德更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