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16:43
七、
孝道,並非僅是統治者的需要,也是出自我們對真自我的恐懼。
真自我,稍深一層是欲望與彰顯自我的張力,譬如物欲、性欲與攻擊欲,更深一層是愛的流動。
我們首先缺愛,接著是恐懼自己裹挾著攻擊性的欲望。
孝道,其實是對愛絕望的孩子們的一種防禦。本來就沒獲得什麼母愛,但卻說“父母怎麼做都是愛”。自欺欺人!
八、
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這個貌似正確的說法其實藏著原則性錯誤。父再慈愛,君再英明,也不能替代子與臣自己的思考,更不能取代子與臣的靈魂。
一顆真正獨立的靈魂,比什麼都重要。這樣的靈魂,才有資格進入“臣服”。
並且,這個臣服不是臣服於某人,如父母或君主,而是臣服於“道”。
九、
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這其實隻是一個說法而已,你聽到過對此說法的細致解讀嗎?
我們最常見的人生哲學,都是對“孝順”的種種變異,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棍棒出孝子”“忠孝兩全”等。相反,你聽到過多少關於“父慈”與“君仁”的人生哲學,後者還算有一些,而“父慈”的人生哲學,貌似隻有那麼一兩句而已。
我們就靠這麼可憐的一兩句,來為“孝順”找平衡。
現實中也如此,中國父母們,一直以來,很少有關於如何做父母的可靠教誨,而關於如何孝順父母的教誨,則是不可勝數。
十、
馬斯洛講,自我實現。
羅傑斯講,成為自己。
存在主義哲學講,存在即選擇,選擇即自由。
王陽明講,我心之外,再無他法。
溫尼科特講,真自我。
……
這些,都是一回事。
我最愛的馬丁•佈伯則講,我與你。忠於我,才能遇到“你”——上帝或神性。
所以,活出真自我的人,勢必是最有愛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