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對平凡的人生深懷恐懼?

2016-08-13 17:23:48

當社會還無法滿足普遍的平凡的人們的基本擁有願望時,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應時時刻刻提醒著社會來關註此點,而不是反過來用所謂不平凡的人們的種種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當普遍的平凡的人們的人生能動性,在社會轉型期受到慣力的嚴重甩擲,失去重心而處於茫然狀態時,文化的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錯誤地認為他們已經不再是地位處於社會第一位置的人們瞭。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平凡而普通的人們,永遠是一個國傢的絕大多數人。任何一個國傢存在的意義,都首先是以他們的存在為存在的先決條件的。

一半以上不平凡的人皆出自於平凡的人之間。這一點對於任何一個國傢都是同樣的。因而平凡人們的心理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成為不平凡人們的心理基因。

倘文化暗示平凡的人們其實是失敗的人們,這的確能使某些平凡的人們,通過各種方式變成較為“不平凡”的人,而從廣大的心理健康的、樂觀的、豁達的、平凡的人們的階層中,也能自然而然地產生較為“不平凡”的人們。

後一種“不平凡”的人們,綜合素質將比前一種“不平凡”的人們方方面面都優良許多。因為他們之所以“不平凡”起來,並非由於害怕平凡。所以他們“不平凡”起來以後,也仍會覺得自己們其實很平凡。

而一個連不平凡的人們都覺得自己們其實很平凡的人們組成的國傢,它的前途才真的是無量的。反之,若一個國傢裡有太多這樣的人——隻不過將在別國極平凡的人生的狀態,當成在本國證明自己是成功者的樣板,那麼這個國傢是患著虛熱癥的。好比一個人臉色紅彤彤的,不一定是健康,也可能是肝火,也可能是結核暈。

我們的文化,近年以各種方式向我們介紹瞭太多太多的所謂“不平凡”的人士們瞭,而且,最終往往的,對他們的“不平凡”的評價總是會落在他們的資產和身價上。這是一種窮怕瞭的國傢經歷的文化方面的後遺癥,以至於某些呼風喚雨於一時的“不平凡”的人,轉眼就變成瞭些行徑茍且的,欺世盜名的,甚至罪狀重疊的人。

一個許許多多人恐慌於平凡的社會,必層出如上的“不平凡”之人。

而文化如果不去關註和強調平凡者們第一位置的社會地位,盡管他們看去很弱,似乎已不值得文化分心費神——那麼,這樣的文化,也就隻有忙不迭地不遺餘力地去為“不平凡”起來的人們大唱贊歌瞭,並且在“較高級”的利益方面與他們聯系在一起。於是眼睜睜不見他們之中某些人“不平凡”之可疑。

這乃是中國包括傳媒在內的文化界、思想界,包括某些精英們在內的界想界的一種勢利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