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6:27
先分享一下南橋先生的寫作建議:
寫瞭很多年稿子,從前還一篇篇往自己簡歷上記一下,現在記都懶得記。多年下來,有過一些發表的喜悅,但也有很多處理不當的挫折。最近我有幸被學校創作班請去,跟他們講我的寫作體驗。由於這門課專門教寫作的教授在坐陣,我不敢班門弄斧,說寫作技法這些話題,而是談瞭些我作為一個業餘寫手,從事寫作(尤其是給報刊寫作)的體會。我們聊得很愉快,所以不如索性把當時說的一些東西寫下來,或可供新手參考。
想象生活。對於未來的生活要有所想象。寫作需要安靜,需要時間,你能不能有這種安靜? 工作之餘有沒有這種時間?還是你本來就指望靠寫作謀生? 這些問題,在擇業甚至擇偶時都需要考慮。連買房子的時候都要掂量一下:這種房型有沒有提供足夠的空間,讓你能不受打擾地工作?美國很多房子有那種Mother-in-law Plan(嶽母/婆婆計劃)格局,是為瞭讓來訪的大傢庭成員短暫居住,而又和傢裡其它地方相對隔絕,盡量減少相互摩擦。這種房子就很適合寫作。在你工作或者生活的環境裡,你得有個自己的“洞穴”,需要的時候得把自己藏起來,不受打擾地工作。
尋求支持。如果一傢人不能志同道合,會是很麻煩的事。所以應該盡量尋求傢人的支持甚至幫助。如果不能在事情上支持,起碼得有“道義支持”,亦即理解、贊賞你所做的事。一些實質支持也有可能,比如簡單的調研。寫作容易把另外一方孤立起來,也容易造成矛盾。我有幾個同事,說他們寫博士論文的時候差點都要寫離婚。寫作的時候本來就需要註意力集中,邊上如果有人不能理解寫作的性質,跑來抱怨、聒噪,就很容易爭吵起來。最好的辦法,是培養雙方共同的興趣,把對方拉進自己的事業裡來,不要一個人單打獨鬥。我現在有時候也讓傢人幫我。比如我常讓兩個小孩給我看我寫的英文文章,給我做些校對,提些建議。小孩水平雖然有限,但是有時候直覺很好,且不會跟我隱瞞。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而思緒噴湧的時候,我隻顧往前沖,留下一路錯字,多個人把關很好。
換換環境。跑到美國來之後,經過比較和對照,對於過去很多問題,我有瞭一些新的看法,這很能啟發思路。如果有可能,希望大傢有機會多換些地方生活,或是每年旅遊一兩次,不能老限在同樣的環境裡,思路打不開。不過這隻是我個人的辦法,不是唯一的辦法。寫作者要能夠把陌生的地方寫得讓人熟悉,又能夠把熟悉的東西寫得讓人陌生—— 幫讀者從不一樣的視角反思被自己想當然的一些問題。前者要我們走出去,後者要我們換眼光,二者都需要新舊環境的反差,而這種反差是你可以刻意去追求到的。
突破蠶繭。換一些人群交往,這能讓你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和彼此類似的人聚在一起是一種本能,社交網絡諸如Facebook更是讓你的見識限制在和自己類似的人中間,這是很要不得的事。寫作者應接觸三教九流。這未必要在生活中結交各式各樣的狐朋狗友。現在網絡這麼發達,比如你用博客、微博,就不要老是關註和自己一樣觀點的人,而是關註些不一樣的,看看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見解,能給你什麼樣的啟發。
學會研究:寫作是一種自我教育的過程。或許有些作品,如詩歌,可以純粹基於靈感。但很多作品的形成過程,並不是作傢的思維火山爆發,一下子熔巖凝固為文字的。很多內容, 是大傢根據作品需要,去研究、觀察出來的。“寫自己最熟悉的東西”這種建議,要謹慎對待。寫作者也需要一些社會研究田野調查的那種實際研究。我翻譯過的兩個作傢,如科倫·麥凱恩和安妮·普魯,專挑不熟的話題去寫。他們提前都大量積累,做瞭很多研究。創意寫作中,創意隻是工作所需的一個部分。
追求寧靜。你要如小鹿渴慕溪水那樣渴慕寧靜,追求寧靜——我不是說那個已經結婚瞭的演員寧靜。社會往往把外向開朗當成好品質,但你作為寫作者,不要把安靜和獨處當成負面的東西。安靜的環境寫作者應甘之如飴。你見過幾個作傢抱怨寂寞?熱鬧而喧囂的環境,是寫作的最大殺手。不要貪圖在生活中結交太多朋友,也不要參與各種應酬,我們總覺得朋友多好像是好事,這未必,泛泛之交太多,除瞭耗費你過多的時間之外,並無太多益處。寫作需要時間,你應該想著怎麼去對生活刪繁就簡,好給自己留出獨處的時間。